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香豆素和罗丹明类铜离子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33页
   ·概述第13-15页
     ·超分子化学第13页
     ·分子识别第13页
     ·荧光第13-15页
     ·荧光团第15页
   ·荧光分子探针识别机理第15-19页
     ·光诱导电子转移 PET第15-16页
     ·分子内电子转移 ICT第16-18页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FRET第18页
     ·激基缔/复合物 excimer/ exciplex第18-19页
   ·香豆素类化合物第19-20页
     ·香豆素类衍生物荧光性能与结构第19页
     ·香豆素类荧光探针第19-20页
   ·罗丹明类化合物第20-22页
     ·罗丹明类化合物的光学性质第21-22页
     ·罗丹明染料的优点第22页
   ·Cu2+类探针的概述第22-32页
     ·香豆素类 Cu2+探针第23-25页
     ·罗丹明类 Cu2+探针第25-28页
     ·其他类 Cu2+探针第28-30页
     ·铜离子辅助检测其他基团第30-32页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创新点第32-33页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32页
     ·课题的创新点第32-33页
第2章 香豆素类荧光增强型铜离子探针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第33-49页
 引言第33-35页
   ·合成路线第35页
   ·实验部分第35-37页
     ·仪器与试剂第35页
     ·合成与表征第35-36页
     ·标准液配制及测定方法第36-37页
   ·结果与讨论第37-45页
     ·溶剂对探针 L 荧光的影响第37页
     ·水的含量、pH 对探针 L 检测的荧光影响第37-38页
     ·不同金属离子对探针 L 荧光性质的影响第38-40页
     ·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第40-41页
     ·探针 L 检测的时间效应第41页
     ·不同浓度 Cu2+对探针 L 紫外光谱的影响第41-42页
     ·探针 L 与 Cu2+结合的不可逆性第42-43页
     ·其他氧化物对探针 L 检测的影响第43-45页
   ·作用机理探讨第45-47页
     ·L - Cu2+生成物与标样紫外和荧光光谱的比较第45页
     ·L - Cu2+生成物与标样液相比较第45-46页
     ·L - Cu2+生成物的晶体结构第46-47页
     ·可能的作用机理第47页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3章 罗丹明类增色铜离子探针的合成与性质研究第49-63页
 引言第49-50页
   ·合成路线第50页
   ·实验部分第50-52页
     ·仪器与试剂第50-51页
     ·合成与表征第51-52页
     ·实验方法第52页
   ·结果与讨论第52-60页
     ·检测机理研究第52-54页
     ·pH 值的影响第54-55页
     ·离子选择性探讨第55-56页
     ·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第56-57页
     ·可逆性及结合方式第57-59页
     ·检测试纸的应用第59-60页
   ·本章小结第60-63页
第4章 香豆素-罗丹明铜离子探针合成与性质研究第63-73页
 引言第63-64页
   ·合成路线第64页
   ·实验部分第64-65页
     ·仪器与试剂第64页
     ·合成与表征第64-65页
     ·实验方法第65页
   ·结果与讨论第65-71页
     ·结合比例与结合常数测定第65-67页
     ·结合机理探讨第67-68页
     ·可逆性质研究第68-69页
     ·pH 值的影响第69-70页
     ·离子选择性探讨第70-71页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5章 香豆素类铜离子荧光猝灭探针合成与性质检测第73-82页
 引言第73-74页
   ·合成路线第74页
   ·实验部分第74-76页
     ·仪器与试剂第74页
     ·合成与表征第74-75页
     ·实验方法第75-76页
   ·结果与讨论第76-80页
     ·检测机理研究第76-78页
     ·可逆性质研究第78页
     ·溶剂对探针 N 的影响第78-79页
     ·离子选择性探讨第79-80页
     ·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第80页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6章 结论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4页
附图第94-104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4-106页
致谢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胺及侧臂式大环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质研究
下一篇: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叶酸修饰研究及非乙二胺型结构合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