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概述 | 第13-32页 |
第一节 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解散概念之厘定 | 第13-15页 |
第二节 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解散与相关概念之比较及其特征 | 第15-18页 |
一 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解散与自行解散之关系 | 第15-16页 |
二 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解散与行政解散之关系 | 第16-17页 |
三 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解散与公司清算之关系 | 第17页 |
四 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解散之特征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司法解散制度的境外立法现状 | 第18-32页 |
一 将公司司法解散程序分为公法意义上的司法解散程序和私法意义上的司法解散程序 | 第18-21页 |
二 对公司司法解散予以限制 | 第21-28页 |
三 禁止恶意的公司司法解散诉讼 | 第28-29页 |
四 公司财产的保全和营业维持相结合 | 第29-32页 |
第二章 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解散对公司治理的意义 | 第32-44页 |
第一节 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解散对公司治理的正当性 | 第32-35页 |
一 利益期待落空理论 | 第32-33页 |
二 股东信托义务理论 | 第33页 |
三 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 第33页 |
四 禁止法官拒绝裁判与法官造法理论 | 第33-34页 |
五 司法的终局救济性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解散对公司治理的必要性 | 第35-40页 |
一 有限责任公司的本质特征 | 第35-37页 |
二 公司司法解散的危害 | 第37-40页 |
第三节 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解散对我国公司的可行性 | 第40-44页 |
一 理论条件下的可行性 | 第40-42页 |
二 现实条件下的可行性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不足 | 第44-51页 |
第一节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解散事由及解散途径的规定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缺陷 | 第45-51页 |
一 关于公司司法解散事由的规定过于原则 | 第45-46页 |
二 公司司法解散的当事人制度上的缺陷 | 第46-48页 |
三 关于诉讼程序的规定存在缺陷 | 第48-49页 |
四 替代性措施存在缺陷 | 第49-50页 |
五 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缺乏充分性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建议 | 第51-70页 |
第一节 确立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原则 | 第51-53页 |
一、用尽其他救济原则 | 第51-52页 |
二、利益衡量原则 | 第52页 |
三、商事主体维持原则 | 第52-53页 |
四、防止滥用公司解散权原则 | 第53页 |
第二节 关于完善司法解散制度的具体规定 | 第53-64页 |
一 进一步完善法定解散事由的规定 | 第54-57页 |
二 明确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前置性条件 | 第57-60页 |
三 进一步完善诉讼程序的规定 | 第60-62页 |
四 增设公司司法解散担保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 | 第62-63页 |
五 建立利益平衡机制 | 第63-64页 |
第三节 完善与补缺替代性救济措施 | 第64-70页 |
一 完善我国股权强制收购制度 | 第64-66页 |
二 任命管理人或临时接管人 | 第66页 |
三 任命临时董事 | 第66-67页 |
四 托管 | 第67页 |
五 除名权 | 第67-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
后记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