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题画诗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绪论 | 第14-18页 |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 研究内容、思路和创新点 | 第15-18页 |
第一章 宋代题画诗概述 | 第18-27页 |
一、 题画诗的界定 | 第18页 |
二、 题画诗的发展及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三、 宋代题画诗创作数量及题材类型 | 第20-22页 |
(一) 宋代题画诗创作数量 | 第21页 |
(二) 宋代题画诗题材类型 | 第21-22页 |
四、 宋代题画诗繁荣的原因 | 第22-27页 |
第二章 宋代题画诗分类解析 | 第27-48页 |
一、 宋代山水类题画诗概况及美学特征 | 第27-36页 |
(一) 宋代山水画题诗概况 | 第28-32页 |
(二) 宋代山水画题诗的美学特征 | 第32-36页 |
二、 宋代花鸟类题画诗内容及美学特征 | 第36-41页 |
(一) 宋代花鸟画题诗概况 | 第36-38页 |
(二) 宋代花鸟画题诗的美学特征 | 第38-41页 |
三、 宋代人物类题画诗内容及美学特征 | 第41-48页 |
(一) 宋代人物画题诗概述 | 第41-43页 |
(二) 宋代人物画题诗的美学特征 | 第43-48页 |
第三章 宋代题画诗对诗境和文人画的影响 | 第48-63页 |
一、 对“诗情画意”浑然天成之诗境的影响 | 第48-52页 |
(一) 诗的神韵——对“神似”的追求 | 第50-51页 |
(二) 诗的欲说还休之美境 | 第51-52页 |
二、 题画诗对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影响 | 第52-58页 |
(一) 对文人思想及绘画内容的影响 | 第52-55页 |
(二) 宋代题画诗使诗画在形式上趋于融合 | 第55-58页 |
三、 宋代题画诗对中国绘画创作手法的影响 | 第58-63页 |
(一) “三远”透视法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影响 | 第59-61页 |
(二) 对绘画“写真”“写意”之审美观的影响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对中国画论和审美理论的影响 | 第63-71页 |
一、 宋代题画诗对绘画创作理论的影响 | 第63-65页 |
(一) “四可”——郭熙《林泉高致集》 | 第63-64页 |
(二) “气韵非师”——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 第64-65页 |
二、 宋代题画诗对中国古代审美鉴赏理论的影响 | 第65-66页 |
三、 宋代题画诗对意境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 第66-71页 |
(一) 题画诗之情景交融 | 第66-67页 |
(二) 题画诗之象外之象 | 第67-68页 |
(三) 题画诗之“气”与“道” | 第68-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附图 | 第72-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