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彩色棉纤维分化发育规律与色素成分研究

中文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6页
1 前言第16-28页
   ·彩色棉的种植简史第16-17页
   ·彩色棉纤维的色彩类型和色彩遗传特性的研究第17-18页
   ·彩色棉纤维发育特性及色泽变化规律的研究第18-20页
   ·彩色棉纤维色素特性的研究第20-21页
   ·彩色棉纤维色素成分的研究第21-23页
   ·彩色棉纤维的细胞壁组分及纤维品质的研究第23-24页
   ·国内外彩色棉的育种进展第24-27页
   ·目的意义第27-2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8-38页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第28页
   ·取样方法第28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8-37页
     ·棉纤维分化观察方法第28-29页
     ·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色泽的形成规律第29-30页
     ·彩色棉纤维色素分布观察第30页
     ·棉纤维品质测定方法第30-31页
     ·棉纤维超分子结构参数的测定第31页
     ·纤维素含量测定第31-32页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第32页
     ·糖组分及其含量的测定第32页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第32-33页
     ·彩色棉纤维发育相关酶活性的测定第33-36页
     ·彩色棉纤维色素成分的鉴定第36-37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7-3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8-102页
   ·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纤维色泽的形成规律第38-42页
     ·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色值的变化第38-39页
     ·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彩度的变化第39-40页
     ·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色差的变化第40-42页
   ·彩色棉纤维色素沉积分布规律第42-43页
   ·彩色棉纤维品质形成机理的研究第43-66页
     ·彩色棉纤维分化发育规律第43-47页
       ·开花前 1 d 棉纤维原始细胞的分化第43-44页
       ·开花当天纤维细胞的突起第44-45页
       ·开花后 1 d 棉纤维细胞的分化发育第45-46页
       ·开花后 3 d 棉纤维细胞的分化发育第46-47页
     ·彩色棉纤维品质的形成第47-51页
       ·纤维长度第47-48页
       ·纤维 3.2 mm 隔距比强度第48-49页
       ·纤维成熟度第49-50页
       ·纤维马克隆值第50-51页
     ·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超分子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纤维品质的关系第51-54页
       ·晶粒尺寸 (?)第51-52页
       ·晶区取向性第52-53页
       ·纤维品质与纤维超分子结构的关系第53-54页
     ·纤维素含量与糖组分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关系第54-62页
       ·棉纤维纤维素含量的变化第54-55页
       ·棉纤维可溶性总糖和糖组分含量的变化第55-58页
       ·棉纤维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第58-60页
       ·纤维素含量与可溶性总糖、糖组分及矿质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第60-62页
     ·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有关酶活性的研究第62-66页
       ·蔗糖合成酶 (分解方向) 活性第62页
       ·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第62-63页
       ·蔗糖酶活性第63-64页
       ·β-1, 3-葡聚糖酶活性第64页
       ·吲哚乙酸氧化酶 (IAAO) 活性第64-65页
       ·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第65-66页
   ·彩色棉纤维色素成分的鉴定第66-102页
     ·彩色棉纤维色素提取方法的研究第66-68页
     ·色素化学成分分析第68-102页
       ·纤维色素类型的初步鉴定第68-73页
       ·彩色棉纤维色素成分的初步分离第73-80页
       ·纤维色素的分离检测第80-102页
4 讨论第102-117页
   ·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纤维色泽的形成规律第102-103页
   ·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纤维色素的沉积分布规律第103页
   ·彩色棉纤维品质形成机理的研究第103-111页
   ·彩色棉纤维色素成分的鉴定第111-117页
5 结论第117-120页
   ·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纤维色泽的形成规律第117页
   ·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纤维色素的沉积分布规律第117页
   ·彩色棉纤维品质的形成机理第117-118页
   ·彩色棉纤维色素的成分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4页
致谢第134-13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品质类型花生品质形成差异的机理与调控
下一篇:茶树根际土壤氨氮转化菌的分离、鉴定及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