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8页 |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 ·概念设计内涵及特征 | 第8-9页 |
| ·现代设计方法内容 | 第9-13页 |
| ·课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 ·课题意义 | 第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知识 | 第16-30页 |
| ·AHP 理论 | 第16-20页 |
| ·层次分析法思想及原理 | 第16页 |
| ·层次分析法实施步骤 | 第16-20页 |
| ·QFD 原理 | 第20-23页 |
| ·QFD 概念及原理 | 第20页 |
| ·QFD 的作用 | 第20页 |
| ·QFD 实施过程 | 第20-22页 |
| ·QFD 的优点及不足 | 第22-23页 |
| ·TRIZ 理论 | 第23-27页 |
| ·技术系统 | 第23页 |
| ·技术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 第23-24页 |
| ·物理矛盾及解决方法 | 第24-25页 |
| ·物—场分析与标准解 | 第25-26页 |
| ·TRIZ 算法解题流程 | 第26-27页 |
| ·FMEA 理论 | 第27-30页 |
| ·FMEA 的活动内容 | 第27-28页 |
| ·FMEA 的实施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掌握产品研发策略 | 第30-35页 |
| ·识别产品开发机遇 | 第31-33页 |
| ·产品进化 S 曲线 | 第31-32页 |
| ·S 曲线与产品开发 | 第32-33页 |
| ·预测产品进化趋势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产品概念设计集成模型提出 | 第35-42页 |
| ·集成 QFD 和 TRIZ 新产品设计模型 | 第35-37页 |
| ·QFD 与 TRIZ 集成模型提出 | 第35-36页 |
| ·QFD 和 TRIZ 集成实施流程 | 第36-37页 |
| ·集成 QFD 和 FMEA 产品再设计模型 | 第37-39页 |
| ·集成 QFD 和 FMEA 产品再设计模型提出 | 第37-38页 |
| ·QFD 和 FMEA 集成实施流程 | 第38-39页 |
| ·产品概念设计集成模型提出 | 第39-42页 |
| 第五章 基于 Vague 集合论的概念设计方案选优 | 第42-49页 |
| ·Vague 集合论基本理论 | 第42-43页 |
| ·Vague 集合论定义 | 第42-43页 |
| ·基于 Vague 集合论概念设计方案选优 | 第43-48页 |
| ·基于 Vague 集表达的语言判断 | 第44-45页 |
| ·聚集总体决策矩阵 | 第45-46页 |
| ·基于 Vague 集合论的 TOPSIS 排序方法 | 第46-48页 |
| ·关于 Vague 集进行设计方案选优的讨论 | 第48-49页 |
| 第六章 发条扭矩测试仪概念设计 | 第49-77页 |
| ·掌握发条扭矩测试仪开发机遇 | 第49-54页 |
| ·发条结构 | 第49-50页 |
| ·发条扭矩测试仪的 S 曲线进化分析 | 第50-51页 |
| ·基于 Pro/Evolver 建立测试仪进化趋势路线 | 第51-54页 |
| ·发条扭矩测试仪顾客需求分析 | 第54-57页 |
| ·构造发条扭矩测试仪层次分析结构 | 第54页 |
| ·构造发条扭矩测试仪需求判断矩阵 | 第54-55页 |
| ·发条扭矩测试仪的层次单排序 | 第55-56页 |
| ·发条扭矩测试仪需求总排序 | 第56-57页 |
| ·基于 QFD 的发条扭矩测试仪的技术展开 | 第57-74页 |
| ·发条扭矩测试仪技术展开 | 第57-61页 |
| ·基于 Pro/desktop 的 TRIZ 技术应用 | 第61-65页 |
| ·测试仪整体布局设计 | 第65-66页 |
| ·扭矩测量设备鉴定 | 第66-72页 |
| ·测试仪其它装置说明 | 第72-74页 |
| ·方案提出 | 第74-76页 |
| ·测试仪设计方案评价 | 第76-77页 |
| 总结及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附录 | 第82-8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