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灰空间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灰空间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现状 | 第10页 |
·国内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方法及手段 | 第12-13页 |
·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实地观察 | 第13页 |
·实例设计手法研究 | 第13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关于灰空间的基础理论 | 第15-31页 |
·空间与人 | 第15-19页 |
·空间 | 第15-16页 |
·空间与人的关系 | 第16-17页 |
·空间中的行为活动 | 第17-19页 |
·灰空间 | 第19-31页 |
·灰空间的概念 | 第20-22页 |
·灰空间的功能 | 第22页 |
·灰空间的属性 | 第22-27页 |
·灰空间与过渡空间的区别 | 第27页 |
·园林灰空间的形态 | 第27-28页 |
·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的灰空间 | 第28-29页 |
·灰空间在相关学科领域中的论述 | 第29-31页 |
3 城市公园滨水环境设计中灰空间的应用研究 | 第31-54页 |
·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的建筑营造的灰空间 | 第31-45页 |
·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的廊营造的灰空间 | 第32-37页 |
·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的亭营造的灰空间 | 第37-41页 |
·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的洞门、窗、墙营造的灰空间 | 第41-45页 |
·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的植物营造的灰空间 | 第45-50页 |
·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的疏林草地营造的灰空间 | 第46-47页 |
·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的林地营造的灰空间 | 第47-48页 |
·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的林下空间营造的灰空间 | 第48-50页 |
·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的地形营造的灰空间 | 第50-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4 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灰空间设计案例解析 | 第54-76页 |
·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灰空间实例分析的准备 | 第54-55页 |
·分析的方法 | 第54页 |
·分析切入点 | 第54页 |
·分析场所的选定 | 第54-55页 |
·紫竹院公园滨水环境中的灰空间实例分析 | 第55-62页 |
·紫竹院公园概况 | 第55页 |
·紫竹院公园总体空间布局分析 | 第55-56页 |
·紫竹院公园滨水环境中两处灰空间实例的分析 | 第56-62页 |
·上海世纪公园滨水环境中灰空间的实例分析 | 第62-68页 |
·世纪公园概况 | 第62页 |
·世纪公园总体空间布局分析 | 第62-63页 |
·世纪公园滨水环境中两处灰空间实例的分析 | 第63-68页 |
·上海珠溪园滨水环境中灰空间的实例分析 | 第68-75页 |
·珠溪园概况 | 第68-69页 |
·珠溪园总体空间布局分析 | 第69-70页 |
·珠溪园中滨水环境中的两处灰空间实例分析 | 第70-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5 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灰空间设计方法 | 第76-82页 |
·影响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灰空间的因素 | 第76页 |
·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灰空间的设计前提 | 第76-77页 |
·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灰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77-78页 |
·安全性 | 第77页 |
·整体性 | 第77页 |
·地域性 | 第77页 |
·调节空间节奏 | 第77页 |
·协调空间过渡 | 第77-78页 |
·丰富空间层次 | 第78页 |
·可依靠性 | 第78页 |
·亲水性 | 第78页 |
·艺术性 | 第78页 |
·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灰空间的设计方法 | 第78-80页 |
·组成要素的渗透形成灰空间 | 第78-79页 |
·园林建筑的架空形成灰空间 | 第79页 |
·道路、广场、水岸、围墙边缘凹入或扩大形成灰空间 | 第79-80页 |
·地势下降或升高形成灰空间 | 第80页 |
·纯植物形成的灰空间 | 第80页 |
·重复形成的灰空间 | 第80页 |
·异质要素形成灰空间 | 第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