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第一章 干扰素调节因子 7 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干扰素调节因子 7 的结构 | 第13-14页 |
·干扰素调节因子 7 的表达调控 | 第14页 |
·干扰素调节因子 7 的功能 | 第14-15页 |
·干扰素调节因子 7 与干扰素调节因子 3 的比较 | 第15-19页 |
第二章 猪瘟病毒及其非结构蛋白 Npro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Npro蛋白早期研究情况 | 第22-23页 |
·Npro蛋白免疫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Npro蛋白的结构 | 第24页 |
·Npro与干扰素调节因子 3 的作用 | 第24-25页 |
·Npro与干扰素调节因子 7 的作用 | 第25页 |
·Npro蛋白的其他作用 | 第25页 |
·展望 | 第25-26页 |
试验研究 | 第26-50页 |
第三章 猪干扰素调节因子 7 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34页 |
·材料 | 第26-27页 |
·试验用动物 | 第26页 |
·菌株 | 第26页 |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主要液体的配制 | 第26-27页 |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方法 | 第27-29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7页 |
·淋巴结的采集与制备 | 第27页 |
·细胞总 RNA 的提取 | 第27页 |
·RNA 的反转录 | 第27-28页 |
·PCR 扩增 | 第28页 |
·PCR 扩增产物胶回收 | 第28页 |
·目的片度与载体双酶切 | 第28页 |
·连接 | 第28-29页 |
·转化 | 第29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第29页 |
·结果 | 第29-32页 |
·pIRF7 基因的扩增 | 第29-30页 |
·重组 pEGFP-pIRF7 质粒的 PCR 鉴定 | 第30页 |
·重组 pEGFP-pIRF7 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30-31页 |
·重组 pEGFP-pIRF7 质粒的测序鉴定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荧光定量 PCR 检测猪瘟病毒石门株对猪干扰素调节因子 7 转录的影响 | 第34-41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细胞与病毒 | 第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主要液体配制 | 第34-35页 |
·方法 | 第35-37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5页 |
·荧光定量引物最优扩增条件的摸索 | 第35页 |
·标准曲线的建立与敏感性检测 | 第35-36页 |
·感染 CSFV 石门株的 ST 细胞总 RNA 的提取 | 第36页 |
·感染 CSFV 石门株的 ST 细胞总 RNA 的反转录 | 第36页 |
·猪干扰素调节因子 7 荧光定量 PCR 反应体系与条件 | 第36-37页 |
·结果 | 第37-39页 |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37页 |
·标准曲线与敏感性试验 | 第37-38页 |
·猪瘟病毒对猪干扰素调节因子 7 转录的影响测定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稳定表达猪干扰素调节因子 7 的 ST 细胞株的建立 | 第41-50页 |
·材料 | 第41-42页 |
·细胞 | 第41页 |
·主要试剂 | 第41页 |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主要液体配制 | 第41-42页 |
·方法 | 第42-46页 |
·细胞的复苏 | 第42页 |
·pEGFP-pIRF7 重组质粒浓度测定 | 第42页 |
·重组质粒的瞬时转染 | 第42-43页 |
·稳定转染 pIRF7 基因的 ST 细胞的筛选 | 第43页 |
·稳定表达 pIRF7 基因的 ST 细胞株的 RT-PCR 鉴定 | 第43-44页 |
·稳定表达 pIRF7 基因的 ST 细胞株的 Western blot 鉴定 | 第44-45页 |
·重组 pIRF7 蛋白在 ST 细胞内转位情况的观察 | 第45-46页 |
·结果 | 第46-48页 |
·阳性细胞的荧光观察 | 第46页 |
·阳性细胞的 RT-PCR 检测与 Western blot 检测 | 第46-47页 |
·重组 pIRF7 蛋白在 STA1 细胞中的转位分析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