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引言 | 第12-18页 |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 ·可能的创新 | 第17页 |
|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8-25页 |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 ·关于农村金融发展的研究 | 第18-19页 |
| ·关于合作金融组织的研究 | 第19-20页 |
| ·关于小额信贷的研究 | 第20页 |
| ·国内研究述评 | 第20-24页 |
| ·村镇银行的研究述评 | 第21页 |
| ·小额贷款公司的研究述评 | 第21-22页 |
|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研究述评 | 第22-24页 |
| ·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整体评述 | 第24-25页 |
| 3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基础理论 | 第25-34页 |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5-28页 |
| ·农村金融 | 第25-26页 |
| ·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 | 第26页 |
|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 第26-28页 |
|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理论 | 第28页 |
| ·农业信贷补贴论 | 第28-29页 |
|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29-30页 |
|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30-32页 |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2-34页 |
| 4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概况 | 第34-51页 |
|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程回顾与经验教训 | 第34-39页 |
| ·农村金融改革三十年历程回顾 | 第34-37页 |
| ·经验与启示 | 第37-39页 |
|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第39-42页 |
| ·农业的弱质性 | 第39页 |
| ·农村金融的特点 | 第39-40页 |
| ·设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是实现商业银行资金回流农村的需要 | 第40-41页 |
| ·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竞争状况的需要 | 第41页 |
| ·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丰富农村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要 | 第41-42页 |
|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比较分析 | 第42-45页 |
| ·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共同特征 | 第42-43页 |
| ·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同之处 | 第43-45页 |
|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概况 | 第45-51页 |
|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与推广 | 第45-47页 |
|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 第47-48页 |
| ·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第48-51页 |
| 5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框架设计 | 第51-62页 |
| ·发展的总体目标 | 第51-52页 |
| ·发展的原则 | 第52-54页 |
| ·效率原则 | 第52页 |
| ·风险可控原则 | 第52-53页 |
| ·适度创新原则 | 第53页 |
| ·可持续性原则 | 第53-54页 |
| ·协调性原则 | 第54页 |
| ·发展的环境 | 第54-57页 |
| ·法律环境 | 第54-55页 |
| ·政策环境 | 第55-56页 |
| ·信用环境 | 第56页 |
| ·制度环境 | 第56-57页 |
| ·发展的模式 | 第57-62页 |
| ·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 | 第57-58页 |
| ·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模式 | 第58-59页 |
|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模式 | 第59-62页 |
| 6 基于DEA模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以村镇银行为代表 | 第62-72页 |
| ·DEA模型简介 | 第62-63页 |
| ·CRS-DEA模型和VRS-DEA模型 | 第63-64页 |
| ·投入指标选取和样本选择 | 第64-65页 |
| ·模型运算 | 第65-68页 |
| ·运行结果及原因分析 | 第68-70页 |
| ·运行结果描述 | 第68-69页 |
| ·原因分析 | 第69-70页 |
| ·政策建议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后记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