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机制选择与绩效评价--以西藏当雄县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政策背景 | 第11页 |
·民族地区的特殊性 | 第11-12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数据来源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15-17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7-28页 |
·旅游扶贫概念 | 第17-19页 |
·国外旅游扶贫的定义 | 第17页 |
·国内旅游扶贫的定义 | 第17-19页 |
·旅游扶贫模式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国外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 第19-20页 |
·国内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 第20-22页 |
·旅游扶贫利益机制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国外旅游利益机制研究 | 第22-23页 |
·国内旅游扶贫利益机制的研究 | 第23-24页 |
·旅游扶贫效果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 第24-28页 |
·国外关于旅游影响的评价指标 | 第24-26页 |
·国内旅游扶贫效果的评价指标 | 第26-28页 |
3.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机制的基本框架与典型模式 | 第28-43页 |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一般过程 | 第28-31页 |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研究阶段 | 第28-29页 |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规划阶段 | 第29页 |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实施阶段 | 第29-30页 |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评价阶段 | 第30-31页 |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机制的基本框架 | 第31-40页 |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动力机制 | 第31-33页 |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决策机制 | 第33-36页 |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 | 第36-40页 |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机制的典型模式及绩效比较 | 第40-43页 |
·政府主导型及其绩效 | 第40-41页 |
·企业主导型及其绩效 | 第41-42页 |
·社区主导型及其绩效 | 第42-43页 |
4 以当雄县为例的实证研究 | 第43-74页 |
·当雄县旅游发展与旅游扶贫概述 | 第43-53页 |
·当雄县县情 | 第43-45页 |
·当雄县旅游业发展历程、现状及优势 | 第45-48页 |
·当雄县扶贫现状 | 第48-49页 |
·当雄县旅游扶贫现状 | 第49-51页 |
·当雄县旅游利益相关者及其参与旅游形式 | 第51-53页 |
·当雄县旅游扶贫绩效调研结果与分析 | 第53-67页 |
·研究设计 | 第53-55页 |
·问卷分析 | 第55-58页 |
·当雄县旅游扶贫绩效分析 | 第58-66页 |
·当雄旅游扶贫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66-67页 |
·优化当雄县旅游扶贫机制,提升旅游扶贫绩效 | 第67-74页 |
·优化旅游扶贫机制 | 第68-70页 |
·壮大旅游业 | 第70-7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4-78页 |
·结论 | 第74-77页 |
·理论研究结论 | 第74-75页 |
·应用研究结论 | 第75-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附录 | 第83-85页 |
后记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