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和解程序之完善--法院司法审查权和相关利益主体异议权为视角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0. 导论 | 第12-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在股东代表诉讼中建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 | 第14页 |
·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时可能会面临的困难 | 第14-15页 |
·国外现有的立法例 | 第15页 |
·具体设计和解程序以及赋予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参与权 | 第15-16页 |
·司法审查的程序 | 第16页 |
·强调公司本身的主体地位 | 第16-17页 |
·总结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进路 | 第18-20页 |
1. 股东代表诉讼和解制度 | 第20-23页 |
·概述 | 第20页 |
·理论根据 | 第20-23页 |
·本质分析 | 第20-21页 |
·法理依据 | 第21页 |
·程序法依据 | 第21-23页 |
2. 股东代表诉讼和解程序的悖论 | 第23-30页 |
·股东代表诉讼的特殊性 | 第23-24页 |
·既是代位诉讼,又是代表诉讼 | 第23-24页 |
·诉讼原告不享有实体权利 | 第24页 |
·诉讼效果归属于公司而非原告自身 | 第24页 |
·理论悖论 | 第24-25页 |
·股东代表诉讼和解程序取舍之辨 | 第25-26页 |
·我国现有股东代表诉讼和解程序的存在的不足 | 第26-30页 |
·人民法院司法审查权的缺失 | 第27-28页 |
·相关利益主体异议权的缺失 | 第28-30页 |
3. 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审查权之构想 | 第30-39页 |
·法院在股东代表诉讼和解程序中的主体地位 | 第30-33页 |
·避免原被告恶意和解损害第三人利益 | 第31页 |
·原告存在恶意和解的利益诉求 | 第31-32页 |
·被告也存在收买原告进行和解的利益诉求 | 第32-33页 |
·法院在股东代表诉讼和解程序中的职责 | 第33-35页 |
·对一方当事人的和解动议进行审查 | 第33页 |
·履行和解通知程序 | 第33-34页 |
·以中立身份参与和解谈判 | 第34页 |
·有权向当事各方提出质询 | 第34页 |
·有权批准或者否决和解协议 | 第34-35页 |
·人民法院司法审查和解协议的标准 | 第35-38页 |
·和解各方是否已将和解事宜进行充分通知 | 第36页 |
·公司是否可以从和解协议中获得净收益 | 第36页 |
·公司是否可以获得物质性救济 | 第36-37页 |
·赔偿金额是否与原告胜诉可能性成正相关 | 第37页 |
·和解协议所确定的赔偿金额是否归于公司 | 第37-38页 |
·其他标准 | 第38页 |
·司法审查的后果 | 第38-39页 |
4. 关于完善相关利益主体异议权之构想 | 第39-44页 |
·确立相关利益主体异议权的必要性 | 第39-40页 |
·相关利益主体之辨析 | 第40-41页 |
·公司其他股东 | 第40-41页 |
·公司 | 第41页 |
·相关利益主体行使异议权的方式及后果 | 第41-44页 |
·行使异议权的方式 | 第41-42页 |
·相关利益主体行使异议权的法律后果 | 第42-44页 |
5.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