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 赤潮的形成及危害 | 第9页 |
·赤潮的形成 | 第9页 |
·赤潮的危害 | 第9页 |
2 主要赤潮生物 | 第9-10页 |
3 目前国内外赤潮的预防和治理概述 | 第10-12页 |
·对赤潮的预防 | 第10页 |
·对赤潮的治理 | 第10-12页 |
4 溶藻细菌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溶藻细菌的种类 | 第12页 |
·溶藻细菌的溶藻方式和机理 | 第12-13页 |
5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一株海洋牟勒氏角毛藻溶藻细菌M1的分离和溶藻特性研究 | 第14-24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14-15页 |
·实验所用藻种 | 第14页 |
·藻类培养基 | 第14页 |
·主要试剂 | 第14-15页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15页 |
2 方法 | 第15-17页 |
·采样点的选择及水样的采集 | 第15页 |
·水样处理 | 第15页 |
·溶藻微生物的分离 | 第15页 |
·溶藻细菌的纯化 | 第15-16页 |
·溶藻机制初探 | 第16页 |
·溶藻范围测试 | 第16页 |
·溶藻效果测试 | 第16-17页 |
·溶藻细菌M1感染宿主后的切片观察 | 第17页 |
·菌株M1的保藏方法 | 第1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7-22页 |
·溶藻细菌MI的分离及其溶藻效果 | 第17-18页 |
·溶藻细菌的纯化 | 第18-19页 |
·溶藻机制初探 | 第19页 |
·切片观察结果 | 第19-20页 |
·溶藻范围测试 | 第20-21页 |
·溶藻效果测试 | 第21-22页 |
·菌株M1的保藏方法 | 第22页 |
4 讨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一株球等鞭金藻溶藻细菌J1的分离和溶藻特性研究 | 第24-30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4页 |
2 方法 | 第24页 |
·采样点的选择及水样的采集 | 第24页 |
·溶藻细菌的分离 | 第24页 |
·溶藻细菌的纯化 | 第24页 |
·溶藻范围测试 | 第24页 |
·溶藻方式初探 | 第24页 |
·溶藻效果研究 | 第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溶藻细菌JI的分离及其溶藻效果 | 第24-26页 |
·溶藻细菌的纯化 | 第26-27页 |
·溶藻范围测试 | 第27页 |
·溶藻方式初探 | 第27页 |
·溶藻效果测试 | 第27-28页 |
4 讨论 | 第28-30页 |
第四章:一种功能性溶藻微生物生物反应器的建立 | 第30-38页 |
1 建立该微生物反应器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页 |
2 仪器和材料 | 第30页 |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主要材料 | 第30页 |
3 该反应器的运行机理 | 第30-32页 |
4 该反应器的运行效果测试 | 第32-33页 |
·最佳培养基流速的摸索 | 第32页 |
·藻液的泵入速度对细菌效价的影响 | 第32-33页 |
·光照对细菌效价的影响 | 第33页 |
5 该反应器的运行效果 | 第33-36页 |
·最优运行条件的摸索 | 第33-34页 |
·藻液的泵入速度对产菌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光照对细菌效价的影响 | 第36页 |
6 讨论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在校期间己发表的论文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