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送别诗溯源 | 第12-16页 |
第一节 先秦两汉送别诗 | 第12-14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 | 第14页 |
第三节 唐代送别诗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梅尧臣送别诗基本情况分析 | 第16-23页 |
第一节 梅尧臣送别诗的厘定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梅尧臣送别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 第18-23页 |
一、 梅尧臣送别诗创作体例 | 第18-19页 |
二、 梅尧臣送别诗的分类 | 第19页 |
三、 梅尧臣送别诗创作时间分析 | 第19-23页 |
第三章 梅尧臣送别诗分类研究 | 第23-48页 |
第一节 送人赴任诗 | 第23-33页 |
一、 急世救弊 | 第23-30页 |
二、 建功立业 | 第30-32页 |
三、 怀才不遇 | 第32-33页 |
第二节 送人使辽诗 | 第33-37页 |
一、 长途跋涉的艰辛 | 第34-35页 |
二、 辽邦异族的款待 | 第35-36页 |
三、 去国怀乡的情思 | 第36-37页 |
第三节 送人下第诗 | 第37-42页 |
一、 “海估眩目迷精粗”的愤懑 | 第38-39页 |
二、 “九卿有命不愁晚”的自信 | 第39-42页 |
第四节 送僧游历诗 | 第42-48页 |
一、 诗书茶琴的悠然 | 第42-44页 |
二、 禅思禅意的高妙 | 第44-46页 |
三、 释子怀亲的温情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梅尧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 第48-65页 |
第一节 表现手法的拓展:从“写景+抒情”模式到“以散文为诗”、“以议论为诗” | 第48-52页 |
一、 以散文为诗 | 第48-50页 |
二、 以议论为诗 | 第50-52页 |
第二节 精神表达的掘进:从感性的外露到理性的彰显 | 第52-56页 |
一、 情感内敛 | 第52-54页 |
二、 理性彰显 | 第54-56页 |
第三节 情感表现的转变:从普遍性离别到特指性离别 | 第56-59页 |
第四节 表现领域的拓宽:从绵缈情思到社会万象 | 第59-65页 |
一、 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 第60-61页 |
二、 对国计民生的关注 | 第61-62页 |
三、 对风土人情的描摹 | 第62-65页 |
第五章 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对梅尧臣送别诗的接受 | 第65-70页 |
第六章 梅尧臣送别诗的局限 | 第70-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一 梅尧臣送别诗总表 | 第78-96页 |
附录二 梅尧臣与僧人交往诗总表 | 第96-99页 |
附录三 梅尧臣游僧院诗总表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