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35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传统生物活性玻璃概述 | 第10-12页 |
| ·生物活性玻璃的发现 | 第10-11页 |
| ·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组成 | 第11页 |
| ·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 | 第11-12页 |
| ·熔融法 | 第11-12页 |
| ·溶胶凝胶法 | 第12页 |
|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 | 第14-18页 |
| ·介孔材料形成机理 | 第14页 |
|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 | 第14-15页 |
| ·不同形貌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 | 第15-16页 |
| ·影响介孔生物活性玻璃介孔结构的因素 | 第16-18页 |
|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生物活性 | 第18-20页 |
|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生物活性机理 | 第18-20页 |
| ·影响介孔生物活性玻璃体外(In Vitro)生物活性的因素 | 第20页 |
|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作为药物控释载体的应用研究 | 第20-26页 |
|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在药物控释传输体系方面的应用 | 第21-23页 |
| ·MBGs颗粒药物控释载体 | 第21-22页 |
| ·MBGs纤维药物控释载体 | 第22页 |
| ·MBGs三维支架药物控释载体 | 第22页 |
| ·MBGs微球药物控释载体 | 第22-23页 |
| ·MBGs复合材料药物控释体系 | 第23页 |
| ·影响介孔生物活性玻璃药物控释体系性能的因素 | 第23-26页 |
| ·孔径的影响 | 第23-24页 |
| ·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24页 |
| ·孔体积的影响 | 第24页 |
| ·表面修饰的影响 | 第24-25页 |
| ·组分的影响 | 第25页 |
| ·形貌的影响 | 第25-26页 |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26页 |
| ·创新点 | 第26-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5页 |
| 第二章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制备磁性有序介孔生物活性玻璃 | 第35-49页 |
| ·引言 | 第35-37页 |
|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 ·原料及试剂 | 第37页 |
| ·仪器设备 | 第37页 |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 ·MMBGs的制备 | 第38-39页 |
| ·表征方法 | 第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 ·SAXS | 第39-40页 |
| ·正交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 ·TEM | 第42-43页 |
| ·SXRD | 第43-44页 |
| ·TEM | 第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第三章 胶体晶模板法制备单分散磁性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球 | 第49-70页 |
| ·引言 | 第49-50页 |
| ·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 ·原料及试剂 | 第50页 |
| ·仪器设备 | 第50-51页 |
| ·SiO_2胶体晶模板的制备 | 第51页 |
| ·PS反胶体晶模板的制备 | 第51-52页 |
| ·单分散磁性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球(MMBGs)的制备 | 第52页 |
| ·表征方法 | 第52-5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7页 |
| ·模板复制法制备单分散MMBGs | 第53-54页 |
| ·SiO_2胶体晶模板 | 第54-55页 |
| ·PS反胶体晶模板 | 第55页 |
| ·MMBGs | 第55-56页 |
| ·模板法探究制备单分散有序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球 | 第56-67页 |
| ·TEM——F127用量对MMBGs介孔结构的影响 | 第56-57页 |
| ·TEM Fe~(3+)用量对MMBGs介孔结构的影响 | 第57-58页 |
| ·TEM Ca~(2+)用量对MMBGs介孔结构的影响 | 第58-59页 |
| ·XRD Ca~(2+)用量对MMBG介孔结构的影响 | 第59-60页 |
| ·XRD——模板对MMBGs介孔结构的影响 | 第60-62页 |
| ·FTIR | 第62页 |
| ·DLS | 第62-63页 |
| ·N2等温线及孔径分布 | 第63-64页 |
| ·VSM | 第64-65页 |
| ·TEM | 第65-66页 |
| ·SAXS | 第66页 |
| ·FTIR | 第66-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第四章 磁性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降解及其复合微球对As_2O_3的负载与释放行为研究 | 第70-90页 |
| ·引言 | 第70-71页 |
| ·实验部分 | 第71-75页 |
| ·原料及试剂 | 第71-72页 |
| ·仪器设备 | 第72页 |
| ·MMBGs在SBF中的降解 | 第72-73页 |
| ·As_2O_3在MMBGs中的负载 | 第73页 |
| ·载药量及包封率 | 第73页 |
| ·MMBGs/PEG、MMBGs-As_2O_3/PEG和MMBGs-As_2O_3/PDLLA-PEG复合微球的制备 | 第73-74页 |
| ·药物的体外释放行为 | 第74页 |
| ·表征方法 | 第74-7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5-86页 |
| ·TEM | 第75-76页 |
| ·SXRD | 第76-77页 |
| ·WXRD | 第77-78页 |
| ·FTIR | 第78-79页 |
| ·ICP | 第79-81页 |
| ·TGA | 第81-82页 |
| ·TEM | 第82-83页 |
| ·SAXS | 第83-84页 |
| ·FTIR | 第84-85页 |
| ·药物释放 | 第85-86页 |
| ·小结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或即将发表的论文 | 第92页 |
| 发明专利 | 第92页 |
| 参加会议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