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概论 | 第13-27页 |
| 1 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分类概况 | 第14-16页 |
| ·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分类简史 | 第14-16页 |
| ·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分类现状 | 第16页 |
| 2 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 ·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 | 第16-19页 |
| ·基因组组成及来源 | 第19页 |
| ·细胞遗传学研究 | 第19-20页 |
| ·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20-22页 |
| 3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 | 第22-24页 |
| ·分子标记 | 第22-23页 |
| ·序列分析 | 第23-24页 |
| 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不同来源SSR和EST-SSR在小麦族St、H、Y基因组物种中的通用性分析 | 第27-39页 |
| 1 前言 | 第27-2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 ·DNA提取 | 第28-29页 |
| ·PCR扩增 | 第29-31页 |
| ·电泳分析 | 第31页 |
| ·数据分析 | 第3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 ·不同来源SSR的通用性分析 | 第31-35页 |
| ·遗传相似系数及聚类分析 | 第35页 |
| ·基因组特异性标记 | 第35-36页 |
| 4 讨论 | 第36-39页 |
| ·通用性分析 | 第36-37页 |
| ·种属关系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基于高通用性SSR分析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的系统关系 | 第39-50页 |
| 1 前言 | 第39-4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 ·供试材料 | 第40-42页 |
| ·DNA提取 | 第42页 |
| ·PCR扩增 | 第42页 |
| ·电泳分析 | 第42页 |
|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 ·SSR多样性 | 第42-44页 |
| ·遗传相似系数 | 第44-46页 |
| ·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 第46-48页 |
| 4 讨论 | 第48-50页 |
| ·SSR分析 | 第48页 |
| ·种属关系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种间关系的AFLP分析 | 第50-58页 |
| 1 前言 | 第5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 ·供试材料 | 第50页 |
| ·DNA提取 | 第50页 |
| ·AFLP分析 | 第50-52页 |
| ·电泳分析 | 第52页 |
|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 ·AFLP分析 | 第52-53页 |
| ·遗传相似系数 | 第53页 |
| ·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 第53-55页 |
| ·AFLP与SSR比较分析 | 第55-56页 |
| 4 讨论 | 第56-58页 |
| ·AFLP分析 | 第56-57页 |
| ·种间分化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基于nr DNA ITS序列的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系统关系研究 | 第58-67页 |
| 1 前言 | 第58-5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 ·供试材料 | 第59-60页 |
| ·DNA提取 | 第60页 |
| ·PCR扩增及产物回收 | 第60页 |
| ·克隆测序 | 第60-61页 |
| ·数据分析 | 第61-6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2-65页 |
| ·ITS序列分析 | 第62-63页 |
| ·系统进化分析 | 第63-65页 |
| 4 讨论 | 第65-67页 |
| ·ITS协同进化 | 第65-66页 |
| ·系统关系分析 | 第66-67页 |
| 第六章 基于叶绿体trnL-F序列的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系统关系分析 | 第67-77页 |
| 1 前言 | 第67-6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 ·供试材料 | 第68-69页 |
| ·DNA提取 | 第69页 |
| ·PCR扩增及产物回收 | 第69页 |
| ·克隆测序 | 第69-70页 |
| ·数据分析 | 第7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0-75页 |
| ·trnL-F序列分析 | 第70-71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71-74页 |
| ·网状进化分析 | 第74-75页 |
| 4 讨论 | 第75-77页 |
| ·六倍体物种母本供体基因组 | 第75页 |
| ·St基因组的变异和分化 | 第75-77页 |
| 第七章 基于单拷贝基因DMC1的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系统关系分析 | 第77-87页 |
| 1 前言 | 第7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7-80页 |
| ·供试材料 | 第77-79页 |
| ·DNA提取 | 第79页 |
| ·PCR扩增及产物回收 | 第79页 |
| ·克隆测序 | 第79页 |
| ·数据分析 | 第79-8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0-84页 |
| ·DMC1序列分析 | 第80-83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83页 |
| ·网状进化分析 | 第83-84页 |
| 4 讨论 | 第84-87页 |
| ·DMC1在小麦族St、H、Y基因组中的变异 | 第84-85页 |
| ·系统发育关系 | 第85-87页 |
| 小结 | 第87-88页 |
|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
| 附表 | 第97-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