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导论 | 第11-15页 |
| (一) 选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2-14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 (三) 行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 行文框架 | 第1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一、 公务员行政处分救济制度基本原理 | 第15-22页 |
| (一) 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概念 | 第15-18页 |
| 1、 公务员 | 第15-16页 |
| 2、 行政处分的涵义 | 第16-18页 |
| (二) 公务员行政处分救济制度的涵义 | 第18页 |
| (三) 公务员行政处分救济制度之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 1、 特别权力关系 | 第18-19页 |
| 2、 正当法律程序 | 第19-20页 |
| 3、 权力制衡理论 | 第20-21页 |
| 4、 法律保留原则 | 第21-22页 |
| (四) 公务员行政处分救济的种类及方式 | 第22页 |
| 二、 我国公务员行政处分救济制度现状及缺失 | 第22-33页 |
| (一) 我国公务员行政处分救济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22-24页 |
| (二) 我国公务员行政处分救济制度现状及缺失 | 第24-33页 |
| 1、 法律层面分析 | 第24-27页 |
| 2、 我国公务员行政处分救济制度现状分析 | 第27-33页 |
| 三、 国外公务员行政处分救济制度之比较 | 第33-38页 |
| (一) 国外公务员行政处分救济制度简述 | 第33-36页 |
| 1、 德国 | 第33页 |
| 2、 法国 | 第33-34页 |
| 3、 英国 | 第34-35页 |
| 4、 美国 | 第35页 |
| 5、 日本 | 第35-36页 |
| (二) 启示 | 第36-38页 |
| 1、 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公务员行政救济机构 | 第36-37页 |
| 2、 行政救济程序完备、过程公开透明 | 第37页 |
| 3、 穷尽行政救济原则的确立 | 第37页 |
| 4、 将司法救济作为最终救济手段 | 第37页 |
| 5、 确立了错案损害赔偿制度 | 第37-38页 |
| 四、 重构我国公务员行政处分救济制度 | 第38-50页 |
| (一) 构筑公务员行政处分救济制度的法律体系 | 第38-40页 |
| (二) 健全公务员行政处分行政救济制度 | 第40-46页 |
| 1、 设立独立的公务员申诉委员会 | 第40-41页 |
| 2、 完善行政处分申诉程序 | 第41-43页 |
| 3、 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审查 | 第43-44页 |
| 4、 建立公务员行政处分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 第44-46页 |
| (三) 建立公务员行政处分司法救济制度 | 第46-50页 |
| 1、 我国尚未建立公务员行政处分司法救济制度的主要原因 | 第46-47页 |
| 2、 我国建立公务员行政处分司法救济制度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 第47-48页 |
| 3、 我国公务员行政处分司法救济制度的总体设计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