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引言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3页 |
·森林可视化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冠层光和特性研究概述 | 第11-13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的整理 | 第13-19页 |
·樟子松简介 | 第13页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3-17页 |
·地理位置 | 第13-15页 |
·自然概况 | 第15-17页 |
·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 第17-19页 |
·样地设置 | 第17页 |
·数据采集 | 第17-18页 |
·数据的整理 | 第18-19页 |
3 樟子松人工林光合特性的研究 | 第19-37页 |
·光合速率测定的基本原理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樟子松人工林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 | 第22-27页 |
·20年生樟子松人工林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 第22-23页 |
·22年生樟子松人工林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 第23-24页 |
·24年生樟子松人工林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 第24-25页 |
·35年生樟子松人工林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 第25-26页 |
·41年生樟子松人工林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 第26-27页 |
·结果分析 | 第27页 |
·樟子松人工林主要环境因子的日变化 | 第27-29页 |
·樟子松人工林光合特性的日变化 | 第29-30页 |
·各因子对樟子松人工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樟子松人工林光响应曲线的研究 | 第31-34页 |
·模型的选择 | 第31-33页 |
·拟合结果 | 第33-34页 |
·樟子松人工林单叶片光合速率模型的建立及拟合结果 | 第34-37页 |
·叶片光合速率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模型拟合与分析 | 第35-37页 |
4 樟子松人工林形态模型和树冠结构模型 | 第37-45页 |
·形态模型 | 第37-38页 |
·树干建模 | 第37页 |
·枝条几何建模 | 第37页 |
·树叶建模 | 第37-38页 |
·树冠结构静态模型 | 第38-42页 |
·枝条基径模型 | 第38页 |
·枝条长度模型 | 第38-39页 |
·枝条着枝角度模型 | 第39页 |
·枝条弦长预估模型 | 第39-40页 |
·一级枝条数量预估模型 | 第40页 |
·轮枝数量模型 | 第40页 |
·每轮枝条数目预估模型 | 第40页 |
·轮枝高度模型 | 第40-41页 |
·枝条水平分布模型 | 第41-42页 |
·树冠结构动态预估模型 | 第42-45页 |
·树高动态生长模型 | 第42页 |
·胸径动态生长模型 | 第42-43页 |
·枝下高动态生长模型 | 第43页 |
·冠长动态生长预估模型 | 第43-45页 |
5 樟子松人工林三维图形可视化模拟系统 | 第45-62页 |
·OpenGL简介 | 第45页 |
·OpenGL在Visual C++6.0中的具体实现 | 第45-47页 |
·树木结构的绘制 | 第47-60页 |
·树干结构的绘制 | 第47-51页 |
·树枝结构的绘制 | 第51-55页 |
·树叶结构的绘制 | 第55-58页 |
·基于实测数据的单木和林分静态显示 | 第58页 |
·单株树模型类 | 第58-59页 |
·单木动态和林分动态显示 | 第59-60页 |
·樟子松人工林三维可视化模拟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