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前言 | 第11-13页 |
|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 ·体育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1页 |
|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制约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 第11页 |
| ·北京、上海、广州正积极探索增加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措施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 ·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 ·公共服务的内涵及分类 | 第13-14页 |
| ·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研究 | 第14-15页 |
|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构成研究 | 第15-17页 |
|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研究 | 第17-18页 |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4 分析与讨论 | 第19-42页 |
|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 ·公共服务 | 第19页 |
| ·体育公共服务 | 第19-20页 |
| ·供给模式 | 第20页 |
| ·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 ·社会契约论 | 第20-21页 |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页 |
|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形成及分类 | 第22-25页 |
| ·公共体育的形成 | 第22-23页 |
| ·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 | 第23-24页 |
| ·体育公共服务的分类 | 第24-25页 |
|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历史变革 | 第25-26页 |
|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全面供给模式 | 第25页 |
| ·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政府为主,市场有限参与模式 | 第25-26页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模式 | 第26页 |
| ·北京、上海、广州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分析 | 第26-42页 |
| ·供给主体的构成 | 第26-28页 |
| ·政府供给 | 第28-31页 |
| ·政府直接供给 | 第28-31页 |
| ·政府间接供给 | 第31页 |
| ·市场供给 | 第31-34页 |
| ·合同外包 | 第32-33页 |
| ·特许经营 | 第33页 |
| ·用者付费 | 第33-34页 |
| ·志愿供给 | 第34-38页 |
| ·志愿服务 | 第35-36页 |
| ·无偿捐赠 | 第36-37页 |
| ·没有营利性目的的收费服务 | 第37-38页 |
| ·混合供给 | 第38-40页 |
| ·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安排 | 第40-42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2-44页 |
| ·结论 | 第42页 |
| ·建议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附录 | 第48-49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