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植物学论文

长江口南部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的吸收特性及其参数化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6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6-19页
     ·浮游植物吸收特性研究进展第16-17页
     ·浮游植物吸收的参数化模型第17-19页
   ·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方法第21-32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21-22页
   ·调查站第22-23页
   ·样品采集和野外数据获取第23-24页
     ·样品采集第23-24页
     ·野外数据获取第24页
   ·实验方法第24-27页
     ·颗粒物吸收系数测定第24-25页
     ·叶绿素a浓度测定第25-26页
     ·色素浓度测定第26页
     ·营养盐测定第26-27页
   ·浮游植物吸收系数参数化模型第27-32页
     ·基于特征波长的参数化模型第27-28页
     ·幂函数参数化模型第28-29页
     ·基于粒径分级的参数化模型第29-32页
第三章 长江口南部邻近海域叶绿素a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第32-39页
   ·环境因子第32-34页
   ·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第34-36页
   ·两类粒径浮游植物Chl-a的分布特征第36-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浮游植物吸收特性的时空变化第39-47页
   ·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变化特征第39-41页
   ·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的变化特征第41-44页
   ·两类粒径浮游植物的吸收特性第44-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参数化模型第47-65页
   ·基于特征波长的参数化模型第47-53页
   ·幂函数参数化模型第53-56页
   ·基于粒径分级的参数化模型第56-60页
   ·浮游植物吸收系数参数化模型的对比第60-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65-68页
   ·结论与特色第65-67页
     ·结论第65-66页
     ·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第66-67页
   ·不足和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5页
发表的论文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维荧光技术对溶解有机质迁移转化的指示初探
下一篇:生物碳酸盐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