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注释说明 | 第13-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41页 |
·自然水体溶解有机质的分布、迁移和转化研究 | 第14-23页 |
·溶解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溶解有机质从河流到海洋的迁移和转化 | 第16-23页 |
·水体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手段 | 第23-27页 |
·三维荧光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研究溶解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27-35页 |
·荧光光谱 | 第27-34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4-35页 |
·溶解有机质降解转化途径与影响因素 | 第35-38页 |
·溶解有机质降解转化途径——微生物与光 | 第35-37页 |
·溶解有机质降解转化过程的影响因素——生物可利用性 | 第37-38页 |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38-41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及方法 | 第41-49页 |
·研究区域 | 第41-45页 |
·长江流域概况 | 第41-42页 |
·长江口 | 第42-43页 |
·东海 | 第43-44页 |
·桑沟湾 | 第44-45页 |
·研究方法 | 第45-49页 |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第45页 |
·DOC的测定 | 第45-46页 |
·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46-47页 |
·紫外可见光谱的测定 | 第47页 |
·其他方法 | 第47-49页 |
第3章 长江溶解有机质的来源、迁移 | 第49-63页 |
引言 | 第49页 |
·研究区域与方法 | 第49-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62页 |
·长江溶解有机质的空间分布 | 第51-53页 |
·长江溶解有机质的组成、来源与迁移转化过程 | 第53-59页 |
·长江与其它河流的DOM分布特征对比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第4章 长江口溶解态有机质的来源、迁移 | 第63-83页 |
引言 | 第63-64页 |
·研究区域与方法 | 第64-6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5-81页 |
·长江口淡水端元溶解有机质的季节变化 | 第65-67页 |
·长江口溶解有机质沿盐度梯度的空间变化 | 第67-75页 |
·长江口溶解有机质的源汇讨论 | 第75-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第5章 东海不同水体溶解有机质的迁移和生物可利用性 | 第83-100页 |
引言 | 第83-84页 |
·研究区域与方法 | 第84-86页 |
·研究区域与样品采集 | 第84-85页 |
·实验方法 | 第85-8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6-99页 |
·东海不同水团交汇下的DOM分布 | 第86-89页 |
·不同水团的BDOC差异及成因 | 第89-95页 |
·微生物利用BDOC对东海溶解有机质分布的影响 | 第95-98页 |
·微生物利用DOC对区域碳循环的影响 | 第98-99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第6章 桑沟湾溶解有机碳的来源与迁移——碳循环对人文活动响应实例 | 第100-115页 |
引言 | 第100-101页 |
·研究区域与方法 | 第101-102页 |
·研究区域与样品采集 | 第101页 |
·培养实验方法 | 第101-10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3页 |
·桑沟湾溶解态有机质分布、来源 | 第102-107页 |
·桑沟湾溶解有机质的输入输出过程探究——培养实验1:微生物和光照对有机质的降解 | 第107-110页 |
·桑沟湾溶解有机质的输入输出过程探究——培养实验2:不同养殖配比体系的碳输出 | 第110-113页 |
·结论 | 第113-115页 |
第7章 结语 | 第115-120页 |
·主要结论 | 第115-118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