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速摄像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的中低浓磨浆过程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 ·国内造纸行业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磨浆概述 | 第13-15页 |
| ·国内磨浆现状 | 第15页 |
| ·磨浆方式 | 第15-16页 |
| ·低浓磨浆 | 第15-16页 |
| ·中高浓磨浆 | 第16页 |
| ·磨浆机理 | 第16-20页 |
| ·帚化理论 | 第16-17页 |
| ·比边缘负荷理论 | 第17-18页 |
| ·比表面负荷理论 | 第18-19页 |
| ·纤维絮聚机理 | 第19-20页 |
| ·内摩擦效应[23] | 第20页 |
| ·高速摄像技术的介绍 | 第20-22页 |
| ·高速摄像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 ·高速摄像技术的应用 | 第21-22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2-26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22-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纤维示踪物的开发与研究 | 第26-41页 |
| ·前言 | 第26-27页 |
| ·实验 | 第27-29页 |
| ·实验原料 | 第27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 ·浆料的染色 | 第28-2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8页 |
| ·直接染料对于纸张纤维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 ·直接染料对浆料打浆度的影响 | 第30-32页 |
| ·直接染料对纸浆纤维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32-36页 |
| ·直接染料对成纸物理强度的影响 | 第36-38页 |
| ·直接染料作为纤维示踪物的应用探讨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可视化磨浆实验装置及过程 | 第41-55页 |
| ·可视化实验装置 | 第41-45页 |
| ·实验装置的组成 | 第41-42页 |
| ·透明磨片的设计 | 第42-43页 |
| ·拍摄的照明及拍摄方式 | 第43-45页 |
| ·磨浆及拍摄的实验条件 | 第45-47页 |
| ·浆料的浓度 | 第45页 |
| ·磨片的间距 | 第45-46页 |
| ·浆料选择 | 第46页 |
| ·拍摄条件的选择 | 第46-47页 |
| ·实验过程 | 第47-50页 |
| ·组装磨浆系统 | 第47页 |
| ·启动磨浆设备 | 第47-48页 |
| ·高速摄像机的参数调整 | 第48-49页 |
| ·实验后的清洗工作 | 第49页 |
| ·实验拍摄照片示例 | 第49-50页 |
| ·拍摄的图片的处理 | 第50-54页 |
| ·本章小节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磨浆可视化实验结果分析 | 第55-76页 |
| ·中浓磨浆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 第55-61页 |
| ·定盘中不同位置的现象 | 第55-60页 |
| ·沟槽中浆流情况 | 第60-61页 |
| ·纸浆在中浓盘磨的运动概况 | 第61-62页 |
| ·中、低浓磨浆的对比 | 第62-67页 |
| ·中、低浓磨浆在磨片内圈的比较 | 第62-65页 |
| ·中、低浓磨浆在磨片外圈的比较 | 第65-67页 |
| ·剪切力的数值计算 | 第67-74页 |
| ·剪切力数值计算的可行性分析 | 第67-69页 |
| ·流体剪切力的计算过程 | 第69-74页 |
| ·中低浓磨浆过程的比较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76-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等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