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縮略词(abbreviation ) | 第1-4页 |
| 目录 | 第4-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第一部分 姜黄素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的制备 | 第14-40页 |
| 一、实验材料 | 第14-15页 |
| (一)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14-15页 |
| (二) 实验仪器 | 第15页 |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15-34页 |
| (一) 姜黄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5-20页 |
| 1. 吸收波长测定 | 第15页 |
| 2. 色谱条件 | 第15页 |
| 3. 对照品储备液配制 | 第15-16页 |
| 4. 专属性考察 | 第16-17页 |
| 5. 标准曲线绘制 | 第17页 |
| 6. 精密度试验 | 第17-18页 |
| 7. 回收率试验 | 第18-20页 |
| 8. 稳定性试验 | 第20页 |
| (二) 姜黄素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制备 | 第20-28页 |
| 1. 姜黄素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的制备 | 第20页 |
| 2. 姜黄素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制备的单因素考察 | 第20-25页 |
| 3.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制剂处方工艺 | 第25-27页 |
| 4. 姜黄素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的优化处方工艺 | 第27-28页 |
| (三) 姜黄素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的理化性质 | 第28-31页 |
| 1. 外观形态 | 第28-29页 |
| 2. 平均粒径、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 | 第29-30页 |
| 3. 包封率与载药量 | 第30-31页 |
| (四) 姜黄素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的体外释放 | 第31-34页 |
| 1. 释放介质的选择 | 第31页 |
| 2. 体外释放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1-33页 |
| 3. 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 | 第33页 |
| 4. 体外释放结果 | 第33-34页 |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34-39页 |
| (一)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4-35页 |
| (二) 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35页 |
| (三) 载体材料的选择 | 第35页 |
| (四) 主要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 1. PEG-PCL用量 | 第35页 |
| 2. 有机相的选择 | 第35-36页 |
| 3. 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 | 第36页 |
| 4.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36-37页 |
| 5. 表面活性剂浓度 | 第37页 |
| (五) 理化性质 | 第37-38页 |
| 1. 外观形态 | 第37页 |
| 2. 平均粒径、PDI及Zeta电位 | 第37-38页 |
| 3. 包封率与载药量 | 第38页 |
| (六) 体外释放 | 第38-39页 |
| 四、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二部分 姜黄素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的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40-52页 |
| 一、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 (一)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40页 |
| (二)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 (三) 实验动物 | 第40-41页 |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41-50页 |
| (一) 姜黄素大鼠血浆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1-47页 |
| 1. 色谱条件 | 第41页 |
| 2. 对照品储备液的配制 | 第41页 |
| 3. 大鼠血浆的制备 | 第41页 |
| 4. 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 | 第41-42页 |
| 5. 专属性考察 | 第42-43页 |
| 6.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3-44页 |
| 7. 精密度试验 | 第44页 |
| 8. 回收率试验 | 第44-45页 |
| 9. 样品稳定性试验 | 第45-47页 |
| (二) 药动学实验 | 第47-50页 |
| 1. 药品的准备 | 第47页 |
| 2. 给药方案及样品采集 | 第47-48页 |
| 3. 血药浓度测定 | 第48页 |
| 4. 数据处理 | 第48-50页 |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50页 |
| (一) 体内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50页 |
| (二) 药动学数据分析 | 第50页 |
| 四、小结 | 第50-52页 |
| 第三部分 姜黄素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 第52-60页 |
| 一、实验材料 | 第52页 |
| (一)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52页 |
| (二)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52-58页 |
| (一)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52-53页 |
| 1. D-Hanks的配制 | 第52页 |
| ·%胰蛋白酶溶液的配制 | 第52-53页 |
| 3. PBS缓冲液的配制 | 第53页 |
| 4. MTT溶液的配制 | 第53页 |
| 5. DMEM胎牛血清细胞培养液的配制 | 第53页 |
| 6. 细胞冻存液的配制 | 第53页 |
| (二) 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 第53-58页 |
| 1. HepG2细胞株的复苏与培养 | 第53页 |
| 2. 细胞计数 | 第53-54页 |
| 3. 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 第54-58页 |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58页 |
| 四、小结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文献综述 | 第65-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