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 ·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学术道德失范的界定 | 第13-17页 |
| ·学术道德的内含 | 第13-14页 |
| ·学术道德失范的界定 | 第14-17页 |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其危害 | 第17-23页 |
| ·我国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 | 第17-19页 |
| ·抄袭剽窃,侵占他人成果 | 第17-18页 |
| ·捏造伪造实验数据,学术造假 | 第18页 |
| ·一稿两投,杜撰参考文献 | 第18页 |
| ·申报造假,权钱交易 | 第18页 |
| ·评审不公,流于形式 | 第18-19页 |
| ·我国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危害 | 第19-23页 |
| ·学风不正贻误人才、贻害学术 | 第19-20页 |
| ·阻碍科技进步,影响国家科学发展和国际地位 | 第20页 |
| ·恶化社会风气,引发社会道德危机 | 第20-23页 |
| 第四章 我国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典型案例 | 第23-33页 |
| ·西安交通大学李连生造假事件 | 第23-26页 |
| ·浙江大学论文造假事件 | 第26-29页 |
| ·北京大学王铭铭剽窃事件 | 第29页 |
| ·方舟子被袭事件 | 第29-33页 |
| 第五章 我国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 ·学者自身学术素养薄弱 | 第33-34页 |
| ·学术道德机制欠缺、对高校学术道德建设工作重视不够 | 第34-39页 |
| ·缺乏必要的学术道德培训 | 第34-35页 |
| ·评估机制不完善,学术目标功利化 | 第35页 |
| ·审查监督机制不完善,举报者处境尴尬 | 第35-36页 |
| ·惩治体制不完善,执行环节薄弱,惩罚力度不够 | 第36-39页 |
| 第六章 关于我国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 第39-45页 |
| ·加强高校师生学术道德教育,强化道德自律 | 第39-40页 |
| ·加快学术制度创新,健全学术制度 | 第40-43页 |
|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 | 第40-41页 |
| ·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查监督机制 | 第41-42页 |
| ·建立完善的惩罚机制,加强惩罚力度 | 第42-43页 |
| ·发挥社会舆论监督,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