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摘要 | 第12页 |
1 作物水分监测的必要性 | 第12页 |
2 作物水分监测诊断的发展历程 | 第12-16页 |
·传统的作物水分监测诊断方法 | 第13-14页 |
·现代的作物水分监测诊断方法 | 第14-16页 |
3 基于温度的作物水分监测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作物温度监测水分相关指标的原理 | 第16页 |
·基于温度的作物水分状况监测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6页 |
第二章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26-34页 |
摘要 | 第26页 |
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2页 |
·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水分控制 | 第28-29页 |
·取样方法和测试时间 | 第29页 |
·测定项目和计算方法 | 第29-31页 |
·数据分析与利用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小麦不同叶位叶片叶气温差与水分状况的定量关系研究 | 第34-46页 |
摘要 | 第34-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试验设计 | 第35页 |
·水分控制 | 第35页 |
·测定项目与计算方法 | 第35页 |
·数据分析与利用 | 第35-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不同水分处理下小麦不同叶位叶片的水分状况变化趋势 | 第36-37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不同叶位叶片的叶气温差的变化规律 | 第37-38页 |
·小麦不同叶位叶片的叶气温差与水分状况的定量关系 | 第38-40页 |
·小麦不同叶位叶片水分监测模型的测试和检验 | 第40-42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第四章 小麦旗叶叶气温差与光合生理指标的定量关系研究 | 第46-64页 |
摘要 | 第46-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试验设计 | 第47页 |
·水分控制 | 第47页 |
·温度及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 第47页 |
·数据分析与利用 | 第47-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不同水分处理下小麦旗叶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模式 | 第48-51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旗叶叶气温差的变化模式 | 第51-52页 |
·小麦旗叶叶气温差与光合生理指标的定量关系 | 第52-55页 |
·小麦光合生理指标监测模型的测试和检验 | 第55-57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第五章 小麦不同角度的冠气温差与水分状况的关系研究 | 第64-80页 |
摘要 | 第64-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试验设计 | 第65页 |
·水分控制 | 第65页 |
·冠气温差与植株水分测定与计算方法 | 第65页 |
·数据分析与利用 | 第65-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5页 |
·气象因素对冠层温度的影响 | 第66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水分状况的变化趋势 | 第66-68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角度的小麦冠气温差的变化特征 | 第68-70页 |
·不同角度的小麦冠气温差与水分状况的定量关系 | 第70-73页 |
·小麦冠层、植株水分监测模型的测试和检验 | 第73-75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80-90页 |
摘要 | 第80页 |
1 讨论 | 第80-84页 |
·基于叶气温差监测小麦单叶叶片水分状况 | 第80-81页 |
·基于叶气温差监测小麦旗叶光合生理指标 | 第81-83页 |
·基于冠气温差监测小麦冠层和植株水分状况 | 第83-84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与展望 | 第84-85页 |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第84页 |
·今后的研究设想 | 第84-85页 |
3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附录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