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道教研究--以营建为中心的考察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二、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崆峒山 | 第12-21页 |
第一节 远古帝王登临崆峒 | 第13-15页 |
一、黄帝登崆峒 | 第13-14页 |
二、尧、禹登崆峒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战国时期黄帝的神仙化与黄帝崆峒问道 | 第15-18页 |
一、黄帝神仙化 | 第15-16页 |
二、“黄帝问道”的产生 | 第16-17页 |
三、“道教渊源”的形成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秦皇汉武登崆峒 | 第18-21页 |
一、秦始皇慕黄帝登崆峒 | 第18-20页 |
二、汉武帝仿黄帝登崆峒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唐宋崆峒山道教营建 | 第21-31页 |
第一节 汉至唐前崆峒之道教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唐代崆峒道教营建 | 第22-27页 |
一、崆峒山道教营建背景 | 第22-23页 |
二、“问道”与“仙道”主题下的营建 | 第23-27页 |
第三节 宋代崆峒道教营建 | 第27-31页 |
一、宋代崆峒道教发展的背景 | 第27-28页 |
二、宋徽宗钦点下的崆峒重修 | 第28-31页 |
第三章 金元时期崆峒山道教营建 | 第31-40页 |
第一节 金元崆峒山道教营建背景 | 第31-33页 |
一、道派繁荣的金与南宋道教 | 第31-32页 |
二、发展贵盛的元朝道教 | 第32页 |
三、金元道教发展的特点 | 第32-33页 |
第二节 金元崆峒山道教营建 | 第33-37页 |
一、崆峒山问道宫的重修 | 第33-35页 |
二、全真教与崆峒山重修 | 第35-37页 |
第三节 “道教渊源”主题下崆峒山的重修 | 第37-40页 |
一、元代“道教渊源”的提出 | 第37-39页 |
二、“道教渊源”主题下崆峒山的兴盛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明朝崆峒山道教营建 | 第40-53页 |
第一节 明代崆峒山道教营建的背景 | 第40-42页 |
一、“由上而下”的明朝道教 | 第40页 |
二、明中叶前道教发展的高潮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崆峒山“真武道场”的确立 | 第42-46页 |
一、问道宫的衰落 | 第42页 |
二、以真武殿为中心的营建 | 第42-44页 |
三、铁索的修建与黄篆醮的盛行 | 第44-46页 |
第三节 明后期崆峒道教的衰微与民间道教活动的兴起 | 第46-51页 |
一、崆峒道教的衰微 | 第46-48页 |
二、民间道教活动的兴起 | 第48-51页 |
第四节 真武道场与明朝崆峒道教 | 第51-53页 |
一、韩王对崆峒山的营建 | 第51-52页 |
二、崆峒山的转变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清朝崆峒山民间营建的盛行 | 第53-70页 |
第一节 清朝崆峒山道教营建的背景 | 第53-55页 |
一、清朝道教发展 | 第53-54页 |
二、明末清初平凉的局势 | 第54-55页 |
第二节 王辅臣叛清与崆峒山重建 | 第55-66页 |
一、王辅臣叛清与崆峒山破败 | 第55-56页 |
二、信士与高道共建崆峒 | 第56-59页 |
三、会社信士力量的兴起 | 第59-64页 |
四、民间会社与地方官府的竞争 | 第64-66页 |
第三节 清末陕甘回民起义与崆峒山重建 | 第66-70页 |
一、起义对崆峒山道教的破坏 | 第67-68页 |
二、黄篆会与崆峒山重建 | 第68-69页 |
三、崆峒山的地方化 | 第69-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后记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