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引言 | 第14页 |
·虾类的先天免疫系统 | 第14-21页 |
·细胞免疫 | 第15-17页 |
·体液免疫 | 第17-21页 |
·虾类的免疫调节通路 | 第21-23页 |
·IMD 通路 | 第22页 |
·Toll 通路 | 第22-23页 |
·JAK/STAT 通路 | 第23页 |
·虾类白斑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常用的虾类免疫指标 | 第25-27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中国明对虾免疫缺陷因子 IMD 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 第29-54页 |
·实验材料 | 第29-33页 |
·实验动物 | 第29-30页 |
·攻毒用细菌与病毒 | 第30页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0-32页 |
·实验用引物 | 第32-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46页 |
·IMD 基因的 cDNA 克隆 | 第33-39页 |
·FcIMD 的双链 RNA(dsRNA)的获得 | 第39-42页 |
·RNA 干扰(RNAi) | 第42-43页 |
·攻毒实验 | 第43-45页 |
·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的检测 | 第45-46页 |
·数据分析 | 第46页 |
·实验结果 | 第46-52页 |
·FcIMD 的 cDNA 序列的获得 | 第46-47页 |
·FcIMD 的序列比对 | 第47页 |
·进化树分析 | 第47-49页 |
·FcIMD 的组织分布表达量 | 第49页 |
·攻毒实验 | 第49-51页 |
·dsRNA 干扰实验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第三章 脊尾白虾对 WSSV 耐受虾的获得 | 第54-67页 |
·实验材料 | 第54-57页 |
·实验用虾 | 第54-55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5-57页 |
·实验用引物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63页 |
·WSSV 病毒悬液的制备 | 第57页 |
·标准品 vp28 质粒的制备 | 第57-58页 |
·攻毒实验 | 第58-59页 |
·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 第59-60页 |
·总蛋白提取液浓度测定 | 第60页 |
·样品总 RNA 提取及 cDNA 的获得 | 第60页 |
·脊尾白虾游泳足 DNA 的提取 | 第60-61页 |
·real-time PCR 绝对定量检测病毒拷贝数(孙玉苗,2012) | 第61-62页 |
·数据分析 | 第62-63页 |
·实验结果 | 第63-66页 |
·对 WSSV 耐受虾的获得 | 第63页 |
·总蛋白浓度 | 第63-64页 |
·RNA 提取结果及 cDNA 的质量 | 第64-65页 |
·Rm 和 Vm 群体 WSSV 载量的检测结果 | 第65-66页 |
·讨论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对 WSSV 耐受虾和对照虾重要免疫相关酶的活性比较 | 第67-77页 |
·实验材料 | 第67-68页 |
·实验用虾 | 第67-68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8页 |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酶活检测 | 第68-69页 |
·WSSV 耐受群体的攻毒实验 | 第69页 |
·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 第69页 |
·总蛋白提取液的浓度测定 | 第69-70页 |
·Rn 与 Vn 组 ACP、AKP 酶活的检测 | 第70页 |
·数据分析 | 第70页 |
·实验结果 | 第70-75页 |
·耐受虾与对照虾免疫相关酶活性比较 | 第70-72页 |
·群体可用性验证实验 | 第72-75页 |
·讨论 | 第75-77页 |
第五章 WSSV 耐受虾、对照虾及濒死虾 WSSV 感染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分析 | 第77-85页 |
·实验材料 | 第77-80页 |
·实验用 cDNA | 第77页 |
·实验用引物 | 第77-78页 |
·实验仪器 | 第78-80页 |
·实验方法 | 第80页 |
·real-time PCR 定量 | 第80页 |
·实验结果 | 第80-83页 |
·讨论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