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4-32页 |
第一节 NO 系统简介 | 第14-18页 |
一、 NO 系统组成简介 | 第14-16页 |
二、 NO 系统的生理调节功能 | 第16-18页 |
第二节 NO 系统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中的作用机制 | 第18-26页 |
一、 NO 系统的免疫防御作用 | 第18-22页 |
1、NO 的毒性效应机制 | 第19-21页 |
2、NO 系统相关的免疫调控作用 | 第21-22页 |
二、 NO 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互调作用 | 第22-26页 |
1、NO 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 第23-24页 |
2、神经内分泌系统对 NO 系统的调控 | 第24-26页 |
第三节 软体动物 NO 系统及其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中的研究进展 | 第26-30页 |
一、 软体动物 NO 系统的组成 | 第26-28页 |
二、 软体动物 NO 系统的免疫防御作用 | 第28-29页 |
三、 软体动物 NO 系统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中的功能研究 | 第29-30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0-32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56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32-37页 |
一、 实验动物和菌株 | 第32页 |
二、 主要试剂耗材 | 第32-37页 |
1. 主要试剂 | 第32-34页 |
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4页 |
3. 引物信息 | 第34-37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37-56页 |
一、 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的原代培养 | 第37页 |
二、 总 RNA 的提取和 cDNA 文库的构建 | 第37-38页 |
三、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8-39页 |
四、 实时荧光定量 PCR | 第39-40页 |
五、 转录组实验 | 第40页 |
六、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复性及冻干 | 第40-42页 |
七、 血淋巴细胞膜蛋白、浆蛋白、核蛋白及磷酸化蛋白的提取和富集 | 第42-44页 |
八、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纯化 | 第44-45页 |
九、 Western blotting 分析 | 第45页 |
十、 IP 实验及 NOS 活性测定 | 第45-46页 |
十一、Pull down 实验 | 第46页 |
十二、EMSA 实验 | 第46-48页 |
十三、免疫荧光/免疫细胞化学(IF/ICC)实验 | 第48-49页 |
十四、栉孔扇贝的 PAMP 刺激实验 | 第49页 |
十五、栉孔扇贝的 TNF-α刺激实验 | 第49页 |
十六、栉孔扇贝的 LPS、LPS 和 SMT 处理实验 | 第49-50页 |
十七、太平洋牡蛎 LPS 和 TNF-α处理实验 | 第50页 |
十八、原代细胞的 LPS、SNP、NE 及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处理实验 | 第50-51页 |
十九、血淋巴上清液抗菌活性的检测 | 第51-52页 |
二十、血淋巴上清液中 NO 含量、GSH 浓度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第52-53页 |
二十一、血淋巴细胞凋亡指数、吞噬系数及 ROS 含量的测定 | 第53-54页 |
二十二、原代血淋巴细胞 NO、NE、cAMP 和 Ca2+含量的测定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56-84页 |
第一节 贝类 NOS 基因的研究 | 第56-66页 |
一、 栉孔扇贝 CfNOS 基因的分子特征 | 第56-58页 |
二、 栉孔扇贝 CfNOS 基因 mRNA 在个体发育中的表达 | 第58页 |
三、 栉孔扇贝 CfNOS 部分结构域的重组蛋白及多克隆抗体 | 第58-59页 |
四、 栉孔扇贝 CfNOS 基因的组织分布和蛋白水平的细胞定位 | 第59-61页 |
五、 栉孔扇贝 CfNOS 的催化活性 | 第61页 |
六、 太平洋牡蛎血淋巴细胞 CgNOS 与 PSD-95 相互作用 | 第61-62页 |
七、 LPS 和 TNF-α共刺激后太平洋牡蛎 CgNOS 胞内定位的变化 | 第62-64页 |
八、 LPS 和 TNF-α共刺激后太平洋牡蛎 CgNOS 转录、表达和修饰水平的变化 | 第64-66页 |
第二节 NOS 活性的抑制对贝类免疫应答反应的影响 | 第66-74页 |
一、 PAMPs 和 TNF-α刺激后扇贝血淋巴细胞中 CfNOS 基因 mRNA 表达水平的时序变化 | 第66-68页 |
二、 LPS 与 SMT 共刺激后栉孔扇贝血淋巴上清中 NO 含量和 NOS 活性的时序变化 | 第68-69页 |
三、 LPS 与 SMT 共刺激后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凋亡指数和吞噬系数的时序变化 | 第69-71页 |
四、 LPS 与 SMT 共刺激后扇贝血淋巴上清免疫活性、相关分子含量和酶活性的时序变化 | 第71-74页 |
第三节 贝类去甲肾上腺素对 NO 系统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74-84页 |
一、 LPS 处理后栉孔扇贝原代细胞 NO 和 NE 含量的时序变化 | 第74-75页 |
二、 NE、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与 LPS 共同处理后栉孔扇贝原代血淋巴细胞中 NO 含量的变化 | 第75页 |
三、 LPS 与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分别共处理后栉孔扇贝原代血淋巴细胞cAMP 和 Ca2+含量的变化 | 第75-76页 |
四、 NO 供体处理后栉孔扇贝原代血淋巴细胞 NE 含量的时序变化 | 第76-77页 |
五、 LPS 和 TNF-α共刺激后太平洋牡蛎血淋巴细胞中儿茶酚胺能系统相关基因mRNA 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77-79页 |
六、 LPS 和 TNF-α共刺激后太平洋牡蛎 NO 系统及相关转录因子 mRNA 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79-81页 |
七、 LPS 和 TNF-α共刺激后太平洋牡蛎相关转录因子蛋白表达水平与磷酸化修饰水平的变化 | 第81页 |
八、 LPS 和 TNF-α共刺激后太平洋牡蛎相关转录因子与 NOS 启动子序列结合活性的变化 | 第81-84页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84-98页 |
第一节 贝类 NO 系统的基本特征 | 第84-87页 |
一、 贝类 NOS 基因的分子特征 | 第84-85页 |
二、 贝类 NOS 转录和表达形式的变化 | 第85-86页 |
三、 贝类 NOS 基因的表达特征 | 第86-87页 |
第二节 NO 系统参与并调控贝类免疫应答反应 | 第87-92页 |
一、 贝类 NO 系统参与了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 | 第87-90页 |
二、 NO 系统对扇贝免疫应答反应的调控 | 第90-92页 |
第三节 贝类儿茶酚胺能系统对 NO 系统的调控作用 | 第92-98页 |
一、 贝类儿茶酚胺能系统与 NO 系统的双向调节作用 | 第92-94页 |
二、 贝类儿茶酚胺能系统通过二级信使调节 NO 系统 | 第94-95页 |
三、 牡蛎血淋巴细胞免疫应答过程中转录因子对 NO 系统的调节 | 第95-9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98-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22页 |
作者简历 | 第122-124页 |
已完成和发表的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