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精神在旅游地产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旅游的兴起 | 第13页 |
·旅游房地产的发展 | 第13页 |
·旅游地产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旅游地产景观设计的问题 | 第14-15页 |
·研究场所精神对于旅游地产景观的意义 | 第15-16页 |
·人本精神的需要 | 第15页 |
·历史价值的重建 | 第15-16页 |
·文化价值的再生 | 第16页 |
·绿色低碳的趋势 | 第16页 |
·研究视角 | 第16-17页 |
·国内外现状分析 | 第17-19页 |
·场所精神现有理论 | 第17页 |
·景观设计相关方法论 | 第17-18页 |
·场所精神理论对旅游地产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18-19页 |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方法 | 第19页 |
·基本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场所精神的相关概述 | 第22-26页 |
·场所精神 | 第22-23页 |
·场所精神的现象学背景 | 第22页 |
·场所的出现和场所精神的定义 | 第22-23页 |
·场所精神对旅游地产景观设计的主要启发 | 第23-25页 |
·生态可持续原则 | 第23-24页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场所精神导入旅游地产景观设计 | 第26-37页 |
·影响旅游地产景观的环境因素 | 第26-29页 |
·旅游地产景观形成的物质环境基础 | 第26-27页 |
·旅游地产景观形成的精神环境基础 | 第27-29页 |
·旅游地产景观设计包含的要素 | 第29-30页 |
·硬景 | 第29页 |
·软景 | 第29-30页 |
·旅游地产景观区域的基本划分 | 第30-32页 |
·标志性入口区 | 第30页 |
·主要景点区域 | 第30-31页 |
·其他配套设施区域 | 第31-32页 |
·旅游地产场所的行为主体—人 | 第32-35页 |
·人在不同旅游地产区域的基本活动尺度 | 第32-33页 |
·场所中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和景观设计的关系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场所精神在旅游地产景观中的表达 | 第37-51页 |
·旅游地产景观的场所特性 | 第37页 |
·尊重场所精神的旅游地产景观设计原则 | 第37-42页 |
·突出场地地域精神 | 第37页 |
·认识和延续城市文脉 | 第37-38页 |
·景观设计和建筑环境的协调关系 | 第38页 |
·旅游地产景观空间的整体设计 | 第38-39页 |
·注重可参与性和可识别性 | 第39-42页 |
·注重场所精神的旅游地产景观设计手法 | 第42-49页 |
·实体形态的处理 | 第43-48页 |
·景观意境的追求 | 第48-49页 |
·旅游地产景观设计的创新 | 第49-50页 |
·设计理念的创新 | 第49-50页 |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创新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实际案例分析研究 | 第51-68页 |
·项目相关背景研究 | 第51-52页 |
·地理气候 | 第51页 |
·历史背景 | 第51页 |
·项目发展机遇 | 第51-52页 |
·旅游产业区域宏观背景 | 第52页 |
·攀枝花阿署达旅游区景观的现状分析 | 第52-55页 |
·场所大环境分析 | 第52-54页 |
·场所旅游资源微观背景分析 | 第54页 |
·宏观交通条件分析 | 第54-55页 |
·项目周边交通分析 | 第55页 |
·设计中场所与场所精神的表达 | 第55-67页 |
·上轮概念性景观设计 | 第55-56页 |
·攀枝花阿署达旅游区商业街景观设计 | 第56-62页 |
·攀枝花阿署达景区入口区花香果园一期 | 第62-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1:新津花舞人间入口广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第73-75页 |
附录2:问卷结果统计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