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

我国区域规划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导论第13-25页
 一、研究背景第13-16页
  (一) 问题的缘起第13-15页
  (二) 研究的视角第15-16页
 二、研究动态第16-21页
  (一) 国内研究进展第16-18页
  (二) 国外研究动态第18-20页
  (三) 研究动态评述第20-21页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第21-23页
  (一) 研究目标第21-22页
  (二) 研究内容第22-23页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3-25页
  (一) 研究思路第23页
  (二) 研究方法第23-25页
第一章 区域规划法律制度的一般分析第25-42页
 一、区域规划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5-30页
  (一) 区域、区划第25-26页
  (二) 区域规划、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第26-30页
 二、区域规划法的基本理论第30-42页
  (一) 区域规划法的本体理论第30-33页
  (二) 区域规划法的程序理论第33-38页
  (三) 区域规划法的法理分析第38-42页
第二章 我国区域规划法律制度评析第42-69页
 一、我国区域规划的演变、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第43-52页
  (一) 区域发展规划的演变及其法制建设第43-45页
  (二) 我国区域规划的现状分析第45-48页
  (三) 我国区域规划存在问题第48-52页
 二、我国区域规划法律制度总体情况第52-69页
  (一) 我国区域规划法律制度现状第52-56页
  (二) 我国区域规划法律制度的不足第56-60页
  (三) 我国区域规划法律制度构建的构想第60-69页
第三章 区域规划实体法律制度第69-88页
 一、区域规划法律关系第69-79页
  (一) 区域规划法律关系的主体第69-74页
  (二) 区域规划法律关系的内容第74-78页
  (三) 区域规划法律关系的客体第78-79页
 二、区域规划的内容第79-82页
  (一) 域外区域规划重点内容的考察第79-81页
  (二) 我国区域规划内容的设定第81-82页
 三、我国区域规划的效力第82-88页
  (一) 区域规划效力的一般考察第82-83页
  (二) 三类规划衔接对区域规划效力的影响第83-86页
  (三) 效力问题的解决建议第86-88页
第四章 区域规划程序法律制度第88-103页
 一、区域规划的编制第88-92页
  (一) 区域规划编制的原则第88-89页
  (二) 区域规划编制的程序第89-92页
 二、区域规划编制中的公众第92-98页
  (一) 公众参与的必要性第92-94页
  (二) 公众参与制度构建的建议第94-98页
 三、区域规划的审批、执行和调整第98-100页
  (一) 区域规划的审批第98-99页
  (二) 区域规划的执行第99页
  (三) 区域规划的调整第99-100页
 四、区域规划的监督和评估第100-103页
  (一) 区域规划监督制度第100-101页
  (二) 区域规划评估制度第101-103页
第五章 区域规划实施法律制度第103-126页
 一、区域规划实施的内涵与现状第103-109页
  (一) 区域规划实施的内涵第103页
  (二) 区域规划实施的手段第103-104页
  (三) 区域规划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04-106页
  (四) 我国区域规划实施法律制度构建的建议第106-109页
 二、区域规划管理机构第109-114页
  (一) 我国现行区域规划管理机构第109-110页
  (二) 设置区域规划管理机构的必要性第110-111页
  (三) 我国区域规划管理机构设置的建议第111-114页
 三、空间管治法律制度第114-117页
  (一) 空间管治的概念和价值第114-115页
  (二) 我国空间管治制度的现状第115-116页
  (三) 我国空间管治制度的模式选择第116-117页
 四、区域规划中的利益分享与利益补偿制度第117-126页
  (一) 区域规划中的利益分享制度第118-121页
  (二) 区域规划中的利益补偿制度第121-124页
  (三) 区域利益分享与补偿中的纠纷解决机制第124-126页
结论与展望第126-129页
 一、研究结论第126-127页
 二、研究展望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5页
致谢第135-13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下一篇:我国城市出租车行业经济法规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