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选题的背景及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中国轮式装载机行业现状及发展 | 第13页 |
·研究轮式装载机行驶结构系统动力特性的意义 | 第13-14页 |
·轮式装载机结构系统动力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装载机振动模型建模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关键部件对轮式装载机结构系统动力特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车辆结构系统动力特性研究的建模与仿真现状 | 第17-20页 |
·建模研究的现状 | 第17-18页 |
·路面激励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求解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虚拟激励法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20-23页 |
第二章 装载机工作装置关键铰点动力特性分析 | 第23-35页 |
·装载机工作装置简介 | 第23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23-26页 |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模型数据的传输 | 第24-25页 |
·多体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装载机工作过程外载荷的施加 | 第26-28页 |
·工作装置关键铰点受力分析 | 第28-33页 |
·正载工况 | 第28-30页 |
·偏载工况 | 第30-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装载机工作装置油缸动态特性分析 | 第35-59页 |
·装载机工作装置液压系统简介 | 第35-36页 |
·工作装置油缸动态模型 | 第36-46页 |
·状态一模型 | 第37-43页 |
·状态二模型 | 第43-46页 |
·工作装置油缸的动态特性 | 第46-57页 |
·工作装置油缸动态特性计算参数选取 | 第46-52页 |
·工作装置油缸动态特性结果分析 | 第52-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装载机弹性减振元件特性分析 | 第59-77页 |
·座椅 | 第59-69页 |
·装载机空气悬挂式座椅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59-60页 |
·空气弹簧简介 | 第60-61页 |
·座椅用空气弹簧的垂向刚度特性 | 第61-63页 |
·座椅用空气弹簧最优阻尼值的确定 | 第63-67页 |
·座椅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 第67-69页 |
·橡胶减振器 | 第69-70页 |
·橡胶减振器的轴向刚度系数 | 第69-70页 |
·橡胶减振器的轴向阻尼系数 | 第70页 |
·轮胎 | 第70-76页 |
·轮胎径向载荷 | 第71-72页 |
·轮胎径向刚度系数 | 第72-75页 |
·轮胎径向阻尼系数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装载机结构系统动力特性分析 | 第77-117页 |
·虚拟激励法的基本理论 | 第77-81页 |
·单自由度系统受单点激励虚拟激励法的基本理论 | 第77-79页 |
·多自由度系统受多点激励虚拟激励法的基本理论 | 第79-81页 |
·应用虚拟激励法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 第81-87页 |
·传统方法 | 第82-84页 |
·虚拟激励法 | 第84-87页 |
·轮式装载机11自由度振动系统动力特性分析 | 第87-115页 |
·轮式装载机振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87-96页 |
·轮式装载机振动系统响应量 | 第96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96-111页 |
·工作装置关键铰点动载荷的评价 | 第111-112页 |
·人体对振动反应的评价 | 第112-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 | 第117-118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18-119页 |
·研究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