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引言 | 第17-23页 |
一、选题原因 | 第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20-21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六、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关于慈善的概述 | 第23-35页 |
第一节 慈善文化渊源 | 第23-29页 |
一、中国慈善文化的主要渊源 | 第23-27页 |
二、西方慈善文化的主要渊源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慈善的含义 | 第29-31页 |
一、词语来源 | 第29-30页 |
二、法律上的概念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慈善组织 | 第31-35页 |
一、慈善组织的概念和特点 | 第31-32页 |
二、慈善组织的分类 | 第32-33页 |
三、我国的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慈善行为法律关系 | 第35-48页 |
第一节 慈善行为的主体 | 第35-38页 |
一、捐赠人 | 第35-36页 |
二、发起人 | 第36-37页 |
三、受益人 | 第37-38页 |
四、监督人 | 第38页 |
第二节 确定慈善行为客体的原则 | 第38-41页 |
一、合法原则 | 第39页 |
二、特定原则 | 第39-40页 |
三、有利原则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慈善行为法律关系的内容 | 第41-48页 |
一、捐赠人的权利义务 | 第41-45页 |
二、发起人的权利义务 | 第45-46页 |
三、受益人的权利义务 | 第46-47页 |
四、监督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47-48页 |
第三章 我国慈善发展困局及原因分析 | 第48-54页 |
第一节 我国慈善的困局 | 第48-51页 |
一、缺乏高度普及的大众慈善文化 | 第48页 |
二、慈善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尽完善并且缺乏可操作性 | 第48-49页 |
三、税收机制的激励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 第49-50页 |
四、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不尽合理 | 第50页 |
五、缺乏对慈善组织的有效监督 | 第50-51页 |
六、缺乏对捐赠人撤销捐赠或慈善款物无法实现预期目的时归属的确定 | 第51页 |
第二节 我国慈善发展困局的原因 | 第51-54页 |
一、伦理性的慈善文化使得慈善的发展具有内敛、含蓄的特点 | 第52页 |
二、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慈善发展模式影响了慈善发展的活力 | 第52-53页 |
三、中国乡土熟人型的社会结构导致慈善发展壮大的动力不足 | 第53-54页 |
第四章 中国慈善发展的法律出路 | 第54-63页 |
第一节 培育慈善文化 | 第54-55页 |
一、继承发扬传统慈善文化的精华 | 第54页 |
二、借鉴和吸收西方慈善文化的先进因子 | 第54-55页 |
三、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 | 第55页 |
第二节 我国慈善发展的法律出路 | 第55-63页 |
一、明确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 | 第55-57页 |
二、完善对慈善组织的监督机制 | 第57-58页 |
三、充分发挥税收优惠的激励机制 | 第58-59页 |
四、完善慈善方面的法律法规 | 第59-60页 |
五、明确当捐赠款物无法实现预期目的时的归属 | 第60-61页 |
六、完善慈善组织的自身治理 | 第61页 |
七、完善相关奖励机制 | 第61-62页 |
八、完善慈善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引录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