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缸自调整缓冲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气动技术的特点 | 第10-14页 |
·气动技术的优缺点 | 第10页 |
·直线气缸的结构特点 | 第10-12页 |
·两种缓冲结构 | 第12-14页 |
·国内外气缸缓冲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6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气缸运动过程分析 | 第17-29页 |
·实验台介绍 | 第17-22页 |
·实验台的结构图 | 第17-18页 |
·气动系统 | 第18-19页 |
·传感器接线图 | 第19-21页 |
·实验台仪器与设备规格 | 第21-22页 |
·数据采集程序 | 第22-24页 |
·气缸的运动过程分析 | 第24-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参数变化对缓冲性能的影响 | 第29-44页 |
·引言 | 第29页 |
·缓冲效果的评价 | 第29-31页 |
·缓冲过程无撞击、无爬行 | 第29-30页 |
·缓冲过程出现撞击 | 第30-31页 |
·缓冲过程出现爬行 | 第31页 |
·负载变化对缓冲的影响 | 第31-37页 |
·对比位移曲线变化 | 第31-33页 |
·对比速度曲线变化 | 第33-35页 |
·对比进气腔压力变化 | 第35-36页 |
·对比排气腔气体的压力变化 | 第36-37页 |
·负载变化缓冲破坏的原因 | 第37-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缓冲结构设计 | 第44-68页 |
·引言 | 第44页 |
·自调整缓冲基本思想 | 第44-51页 |
·缓冲原理理想化模型 | 第44-47页 |
·压力感应阀芯的实现方法 | 第47-50页 |
·阀芯控制排气孔通断 | 第50-51页 |
·自调整缓冲结构的改进 | 第51-56页 |
·缓冲端盖结构设计 | 第51-53页 |
·缓冲端盖的设计要点 | 第53-56页 |
·自调整缓冲阀的三个工作位 | 第56-60页 |
·阀芯处于基准位置 | 第56-57页 |
·阀芯的缓冲工作位 | 第57-59页 |
·阀芯的排气工作位 | 第59-60页 |
·自制结构数据采集和效果分析 | 第60-67页 |
·实验情况 | 第60-66页 |
·缓冲方案的改进办法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