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1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4-26页 |
·基本概念 | 第14-19页 |
·情感教育 | 第14-16页 |
·“爱的系列”情感教育 | 第16-17页 |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 | 第17-19页 |
·“爱的系列”情感教育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演变 | 第19-23页 |
·教育对象更为明确化 | 第19-20页 |
·教育内容上更人本化、人文化、人性化 | 第20-21页 |
·教育目标和核心的转变与延伸 | 第21页 |
·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吸纳与转化 | 第21-23页 |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研究的意义 | 第23-26页 |
·导向性明确,利于推广和操作 | 第23-24页 |
·开拓教育途径,利于对情感教育理论的充实与完善 | 第24页 |
·巩固情感教育研究,利于改善“两个脱节”的现象 | 第24-25页 |
·促进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巩固情感教育的基础地位 | 第25-26页 |
2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的内涵分析 | 第26-38页 |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的目标 | 第26-29页 |
·最大限度实现“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的价值 | 第26-27页 |
·最充分的发挥“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的功能 | 第27-28页 |
·最真实的诠释“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的真谛 | 第28-29页 |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的原则 | 第29-32页 |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29-30页 |
·结合与统一的原则 | 第30-32页 |
·尊重、平等与公正的原则 | 第32页 |
·科学性、主导性的原则 | 第32页 |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的内容 | 第32-35页 |
·爱国与社会责任 | 第32-33页 |
·爱科学与求知精神 | 第33页 |
·爱生命与健康身心的修养 | 第33-34页 |
·亲情、友情、爱情的三维构建 | 第34页 |
·审美与品德塑造 | 第34页 |
·爱的文化传承与弘扬 | 第34-35页 |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的方法 | 第35-38页 |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分阶段主题教育活动法 | 第35-36页 |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持续性、延展性教育活动法 | 第36-37页 |
·其他“爱的系列”情感教育方法引述 | 第37-38页 |
3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38-47页 |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的现状调查 | 第38-43页 |
·在“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环境方面 | 第38-39页 |
·在“爱的系列”情感教育体系构建方面 | 第39-40页 |
·在“爱的系列”情感教育内容方面 | 第40-41页 |
·在“爱的系列”情感教育主体方面 | 第41-43页 |
·在“爱的系列”情感教育教育者方面 | 第43页 |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3-47页 |
·教育环境不完备,“以人为本”的文化环境缺失 | 第43-44页 |
·教育体系不健全,缺乏系统、立体的目标体系构建 | 第44-45页 |
·教育内容不全面,缺乏三个维度上的关联 | 第45页 |
·教育对象不明确,缺乏主体性的体现 | 第45-46页 |
·教育者素质不均衡,缺乏综合素质标准 | 第46-47页 |
4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 第47-63页 |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的环境建设 | 第47-50页 |
·人本化、人性化、人文化的综合教育环境建设 | 第47-48页 |
·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并存的文化教育环境建设 | 第48-50页 |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的目标体系 | 第50-52页 |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 | 第50-51页 |
·“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构建 | 第51-52页 |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修善 | 第52-55页 |
·内容完善 | 第52-53页 |
·方法改进 | 第53-55页 |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的教育对象主体性的体现 | 第55-58页 |
·把握教育对象的情感特征 | 第55-56页 |
·促进教育对象的自我成长 | 第56-57页 |
·体现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 第57-58页 |
·大学生“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的教育者素质提升 | 第58-63页 |
·转变教育者陈旧的情感教育观念 | 第58页 |
·开拓提升教育者综合教育素质途径 | 第58-59页 |
·建立与教育者素质提升相关的保障机制 | 第59-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A 高校“爱的系列”情感教育现状问卷调查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