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 第2章 软件项目进度风险管理综述 | 第15-22页 |
| ·软件项目进度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 ·软件项目进度管理 | 第15-16页 |
| ·软件项目进度风险管理定义 | 第16页 |
| ·软件项目进度计划方法简介 | 第16-18页 |
| ·作单元进展 | 第16页 |
| ·里程碑进度法 | 第16-17页 |
| ·挣值法 | 第17-18页 |
| ·甘特图法 | 第18页 |
| ·软件项目进度风险管理过程 | 第18-21页 |
| ·风险识别 | 第18页 |
| ·风险评估 | 第18-19页 |
| ·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分析 | 第19-21页 |
| ·风险应对与控制 | 第21页 |
|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3章 基于灰色评估法的软件项目进度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22-32页 |
| ·软件项目进度风险的识别与分类 | 第22-25页 |
| ·软件项目进度风险评估 | 第25-26页 |
|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 | 第25-26页 |
| ·灰色系统理论与模糊数学的区别 | 第26页 |
| ·风险灰统计综合评估模型 | 第26-30页 |
| ·评估指标体系和层次结构 | 第27-28页 |
| ·确定各风险因素评估指标的权重 | 第28页 |
| ·分析确定评估灰类 | 第28-30页 |
| ·确定出各二级指标的灰色评估权,得到评估权矩阵 | 第30页 |
| ·计算各个一级指标的灰色评估权 | 第30页 |
| ·小结 | 第30-32页 |
| 第4章 软件项目进度风险应对计划与风险控制 | 第32-41页 |
| ·软件项目进度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 | 第32-34页 |
| ·制定应对计划的依据 | 第32页 |
| ·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基础 | 第32-34页 |
| ·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过程 | 第34页 |
| ·风险应对计划的内容 | 第34页 |
| ·软件项目进度风险应对策略 | 第34-36页 |
| ·软件项目进度风险控制管理方法 | 第36-40页 |
| ·网络计划技术风险控制管理方法 | 第36-37页 |
| ·计划评审技术 | 第37页 |
| ·关键链技术风险管理方法 | 第37-38页 |
| ·关键链的软件项目进度管理思想 | 第38-39页 |
| ·关键链管理与传统网络计划技术的区别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5章 基于灰色关键链的软件项目进度风险管理 | 第41-50页 |
| ·软件项目进度风险的灰色关键链管理方法 | 第41-46页 |
| ·活动工期的估算 | 第41-43页 |
| ·确定初始关键链 | 第43页 |
| ·设置缓冲区 | 第43-44页 |
| ·通过缓冲区控制软件项目进度风险 | 第44-46页 |
|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缓冲区尺寸设置 | 第46-49页 |
| ·缓冲区尺寸设置的方法简介 | 第46-47页 |
|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缓冲区尺寸设置 | 第47-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6章 软件项目进度风险管理实例应用 | 第50-63页 |
| ·软件项目简介 | 第50页 |
| ·同圆项目管理软件简介 | 第50页 |
| ·同圆项目管理软件的功能结构 | 第50页 |
| ·同圆项目进度风险量化评估 | 第50-54页 |
| ·建立软件项目进度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第51-52页 |
| ·确定评估样本矩阵 | 第52页 |
| ·确定评价灰类及计算灰色评价权矩阵 | 第52-54页 |
| ·根据灰色评价权矩阵计算评估结果 | 第54页 |
| ·计算综合评价值 | 第54页 |
| ·软件项目进度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 | 第54-55页 |
| ·软件项目进度风险控制 | 第55-60页 |
| ·软件项目的工作分解 | 第56页 |
| ·软件项目的进度计划工作分解表 | 第56-57页 |
| ·不考虑资源冲突的情况下确定关键路径 | 第57-58页 |
| ·关键链的确定 | 第58页 |
| ·设置缓冲区的大小 | 第58-60页 |
| ·项目进度风险控制方案 | 第60-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第7章 全文总结 | 第63-65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63页 |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