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1-22页 |
一、 选题由来 | 第11页 |
(一) 选题来源 | 第11页 |
(二) 选题简介 | 第11页 |
二、 选题论证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学术价值 | 第11-12页 |
(三) 现实作用 | 第12页 |
三、 学术史综述 | 第12-19页 |
(一) 国外学者及政法界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 围绕市民社会的争论 | 第13-15页 |
(三) 原始资料整理 | 第15页 |
(四) 相关专著及论文的研究 | 第15-19页 |
四、 学术要点 | 第19-20页 |
(一) 选题切入点 | 第19页 |
(二) 新学理视点 | 第19页 |
(三) 学术考量重点 | 第19页 |
(四) 学术辨析焦点 | 第19-20页 |
(五) 学术探讨难点 | 第20页 |
(六) 学术创新点 | 第20页 |
五、 相关界定 | 第20-22页 |
(一) 时间界定 | 第20页 |
(二) 空间界定 | 第20页 |
(三)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市民社会理论及中西方市民社会 | 第22-29页 |
一、 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发展 | 第22-25页 |
二、 西方市民社会及特征 | 第25-26页 |
三、 中国式市民社会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清末新政时期山东市民社会的初步发育 | 第29-38页 |
一、 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劝办商会,奖励实业 | 第29-31页 |
二、 教育领域新变化:兴办新式教育、派遣留学生 | 第31-32页 |
三、 社会控制新变化:鼓励地方自治 | 第32-33页 |
四、 市民活动空间的新变化:公共领域的发展 | 第33-34页 |
五、 清末新政时期山东市民社会雏形 | 第34-38页 |
第三章 北京政府时期山东市民社会勃兴的原因分析 | 第38-45页 |
一、 临时约法奠定的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 第38页 |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削弱 | 第38-39页 |
三、 国家与民间积极的互动 | 第39-40页 |
四、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 第40-42页 |
(一) 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 第40-41页 |
(二) 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工商业繁荣 | 第41-42页 |
五、 思想解放更彻底 | 第42-45页 |
(一) 近代新式教育在山东的迅速发展 | 第42页 |
(二) 留学生队伍的继续壮大 | 第42-43页 |
(三) 报纸等舆论阵地的拓展 | 第43-44页 |
(四) 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进一步解放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北京政府时期山东市民社会发展 | 第45-80页 |
一、 北京政府时期山东主要市民社会群体 | 第45-50页 |
(一) 金融业及工业资本家 | 第45-46页 |
(二) 买办 | 第46-48页 |
(三) 绅商 | 第48-49页 |
(四) 自由职业者 | 第49页 |
(五) 青年学生 | 第49-50页 |
二、 北京政府时期山东主要市民社会团体及活动 | 第50-74页 |
(一) 以商会为主的经济团体 | 第51-60页 |
(二) 以各业公会为主的自由职业团体 | 第60-68页 |
(三) 以学生联合会为主的学生团体 | 第68-70页 |
(四) 以水会为主的消防团体 | 第70页 |
(五) 以农会为主的农学团体 | 第70-72页 |
(六) 北京政府时期山东公共领域的发展 | 第72-74页 |
三、 北京政府时期山东市民社会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 第74-80页 |
第五章 北京政府时期山东市民社会探析 | 第80-85页 |
一、 北京政府时期山东市民社会特点 | 第80-81页 |
(一) 市民社会群体的团结与壮大 | 第80-81页 |
(二) 市民社会争取到更多权益 | 第81页 |
(三) 市民社会是精英的社会 | 第81页 |
二、 北京政府时期山东市民社会的弱点 | 第81-85页 |
(一) 市民社会内部地域差异凸显 | 第81-82页 |
(二) 市民社会政治参与的软弱性 | 第82-83页 |
(三) 公共领域发展缓慢 | 第83-84页 |
(四) 政治保守,经济实力不足 | 第84-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
后记 | 第96-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