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 ·实践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青少年空间”项目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成都市武侯区青少年空间”项目运行情况及问题分析 | 第16-36页 |
| ·“成都市武侯区青少年空间”项目的基本情况 | 第16-24页 |
| ·“成都市武侯区青少年空间”项目背景 | 第16页 |
| ·“成都市武侯区青少年空间”项目运行现状 | 第16-23页 |
| ·“成都市武侯区青少年空间”项目的考核评估体系 | 第23-24页 |
| ·“成都市武侯区青少年空间”项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32页 |
| ·空间预期的服务对象(对服务内容)参与度不够高 | 第24-28页 |
| ·空间的公益性原则与盈利性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 第28-29页 |
| ·空间管理团队的人员素质和队伍稳定性有待提高 | 第29-30页 |
| ·空间的服务内容针对性不够强 | 第30-31页 |
| ·空间的社会教育内容特征不够突出 | 第31页 |
| ·空间项目的考核评估不够科学系统 | 第31-32页 |
| ·造成“成都市青少年空间”项目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 ·我国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对空间项目的影响 | 第32-34页 |
| ·以政府为主渠道的空间项目资金投入机制的缺陷 | 第34页 |
|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 第34-35页 |
| ·体制和机制影响青少年空间的发展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国内外青少年社会教育项目的对比与借鉴 | 第36-49页 |
| ·国内外同类型青少年社会教育项目的运行情况 | 第36-44页 |
| ·国内其他“青少年空间”项目的运行情况 | 第36-41页 |
| ·香港地区“青年空间”及青少年社会教育情况 | 第41页 |
| ·台湾地区青少年社会教育情况 | 第41-42页 |
| ·美国青少年社会教育情况 | 第42-43页 |
| ·英国青少年社会教育情况 | 第43-44页 |
| ·先进国家和地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启示 | 第44-49页 |
| ·武侯区青少年空间与其他青少年空间的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 ·可供借鉴的措施 | 第45-49页 |
| 第四章 完善“青少年空间”项目的对策研究 | 第49-65页 |
| ·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舆论宣传环境 | 第49-52页 |
| ·准确定位“青少年空间”项目 | 第49-50页 |
| ·强化政府对社会文化和社会教育理念的引导 | 第50-51页 |
| ·加大对“青少年空间”项目的宣传 | 第51-52页 |
| ·调整和完善“青少年空间”项目相关的政策和制度 | 第52-60页 |
|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 | 第52-53页 |
| ·坚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NGO组织承接管理的运作模式 | 第53-56页 |
| ·完善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 | 第56-58页 |
| ·制定对项目承接者和社会工作者的激励政策 | 第58-59页 |
|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社会化考核评估体系 | 第59-60页 |
| ·深化“青少年空间”项目的服务内容 | 第60-65页 |
| ·开展外展式服务项目 | 第60-62页 |
| ·提供低偿服务项目 | 第62-63页 |
| ·深化合作服务项目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