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地区村落灾后重建的地域性体现--以剑阁县下寺村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 ·课题选择 | 第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文件综述 | 第12-17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4-17页 |
|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 第17-18页 |
|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 ·研究范围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 第2章 川北地区灾前村落及下寺村概况 | 第21-61页 |
| ·川北地区概况 | 第21-25页 |
| ·区位概况 | 第21页 |
| ·文化概况 | 第21-25页 |
| ·川北村落整体风貌及地域特征 | 第25-28页 |
| ·传统村落地域特征 | 第25页 |
| ·传统建筑地域特征 | 第25-28页 |
| ·地域性成因 | 第28-29页 |
| ·自然因素 | 第28页 |
| ·社会因素 | 第28-29页 |
| ·灾前村落的地域性缺失 | 第29-61页 |
| ·下寺村灾前概况 | 第29-32页 |
| ·下寺村灾前地域性特征 | 第32-58页 |
| ·下寺村受灾情况 | 第58-61页 |
| 第3章 下寺村村落重建规划 | 第61-81页 |
| ·产业规划 | 第61-67页 |
| ·旅游产业可行性分析 | 第61-64页 |
| ·村落规划方法分析 | 第64-67页 |
| ·村落选址 | 第67页 |
| ·安全防灾 | 第67-72页 |
| ·村落缺乏抗灾能力 | 第67-68页 |
| ·村落建设安全隐患 | 第68页 |
| ·下寺村安全防灾规划 | 第68-72页 |
| ·村落空间形态 | 第72-79页 |
| ·街巷规划 | 第72-76页 |
| ·建筑群体规划 | 第76-77页 |
| ·空间形态规划分析 | 第77-79页 |
| ·村落整体风貌 | 第79页 |
| ·地域性借鉴及发展 | 第79-81页 |
| 第4章 公共建筑及农宅重建优化 | 第81-95页 |
| ·村小学重建 | 第81-84页 |
| ·灾前概况及受灾情况 | 第82页 |
| ·重建方案 | 第82-84页 |
| ·农宅重建优化 | 第84-93页 |
| ·产业调整引起农宅变化 | 第84页 |
| ·平面类型及空间布局 | 第84-92页 |
| ·建筑装饰 | 第92-93页 |
| ·农宅重建方法分析 | 第93页 |
| ·地域性借鉴及发展 | 第93-95页 |
| 第5章 结构、材料的优化及利用 | 第95-107页 |
| ·结构优化 | 第95-102页 |
| ·现代结构的改进 | 第95-100页 |
| ·传统结构再利用 | 第100-102页 |
| ·材料优化 | 第102-103页 |
| ·下寺重建结构、材料的利用及优化 | 第103-104页 |
| ·地域性借鉴及发展 | 第104-107页 |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第107-109页 |
| ·实践总结 | 第107页 |
| ·川北村落村落重建地域性总结 | 第107-108页 |
| ·实践难点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 附录 | 第113-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