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5页 |
1 引言 | 第15-40页 |
·天然免疫简介 | 第15-20页 |
·概述 | 第15-16页 |
·天然免疫系统的组成 | 第16-18页 |
·天然免疫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 | 第18-20页 |
·干扰素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 | 第20-26页 |
·干扰素简介 | 第20-22页 |
·病毒诱导Ⅰ型干扰素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 第22-26页 |
·干扰素诱导的效应因子 | 第26页 |
·RIG-Ⅰ研究进展 | 第26-37页 |
·RIG-Ⅰ、MDA5和LGP2的鉴定 | 第27页 |
·RLRs的组织表达和定位 | 第27-28页 |
·RLRs的结构和功能 | 第28-30页 |
·RLRs对病毒的识别 | 第30-31页 |
·RLRs识别的RNA结构 | 第31-33页 |
·RIG-Ⅰ识别的RNA的分子基础 | 第33-34页 |
·RLR介导的信号转导 | 第34-35页 |
·RLR介导的信号转导的调控 | 第35-36页 |
·RLRs与病毒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36页 |
·国内对RIG-Ⅰ的研究 | 第36-37页 |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 | 第37-39页 |
·病毒颗粒结构和基因组结构 | 第37页 |
·流行病学 | 第37-38页 |
·手足口病临床症状 | 第38页 |
·实验室诊断 | 第38页 |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 | 第38-39页 |
·HIV与模式识别受体的研究进展 | 第39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9-40页 |
2 实验一 RIG-Ⅰ激活对EV71复制的抑制效应 | 第40-53页 |
·材料 | 第40-41页 |
·细胞和病毒株 | 第40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0-41页 |
·方法 | 第41-49页 |
·质粒的构建 | 第41-44页 |
·质粒大量提取 | 第44-45页 |
·细胞转染与感染 | 第45页 |
·Real-time PCR | 第45-46页 |
·免疫印迹 | 第46-48页 |
·病毒滴度测定 | 第48-49页 |
·结果 | 第49-51页 |
·PCR扩增RIG-Ⅰ N端的电泳结果 | 第49页 |
·RIG-Ⅰ激活的效应 | 第49-50页 |
·RIG-Ⅰ的激活对EV71复制的影响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3 实验二 RIG-Ⅰ对EV71和CA16非编码区识别的研究 | 第53-66页 |
·材料 | 第53-54页 |
·细胞、病毒株和质粒 | 第53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3-54页 |
·方法 | 第54-61页 |
·病毒培养 | 第54页 |
·病毒RNA的提取 | 第54页 |
·反转录 | 第54-55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55页 |
·PCR反应 | 第55-56页 |
·PCR产物电泳及回收 | 第56页 |
·回收PCR产物与T载体连接 | 第56页 |
·转化 | 第56页 |
·菌落PCR鉴定 | 第56页 |
·RNA的体外转录及纯化 | 第56-57页 |
·RNA的纯化 | 第57-58页 |
·生物素标记合成的RNA | 第58页 |
·细胞转染 | 第58页 |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第58-59页 |
·IRF-3二聚化分析 | 第59-60页 |
·IRF3核迁移试验 | 第60页 |
·RIG-Ⅰ和RNA结合试验 | 第60-61页 |
·结果 | 第61-64页 |
·PCR扩增EV71和CA16的UTR的电泳结果 | 第61-62页 |
·EV71和CA16的UTR可以激活RIG-Ⅰ | 第62页 |
·EV71和CA1 6的UTR对IRF-3激活的效应 | 第62-64页 |
·RIG-Ⅰ可以与体外转录的UTR结合 | 第64页 |
·讨论 | 第64-66页 |
4 实验三 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3C蛋白抑制RIG-Ⅰ介导的IFN-β的诱导 | 第66-76页 |
·材料 | 第66-67页 |
·细胞、病毒株和质粒 | 第66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6-67页 |
·方法 | 第67-71页 |
·质粒的构建 | 第67-69页 |
·质粒大量提取 | 第69页 |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第69-70页 |
·Real-time PCR | 第70页 |
·IRF3核迁移试验 | 第70页 |
·免疫共沉淀实验 | 第70-71页 |
·结果 | 第71-75页 |
·PCR扩增CA16的3C基因片段的电泳结果 | 第71页 |
·CA16感染细胞不能引起IFN-β表达的上调 | 第71-72页 |
·CA16的3C蛋白抑制RIG-Ⅰ诱导的IFN-β的启动子活性 | 第72-73页 |
·CA16的3C蛋白抑制RIG-Ⅰ诱导的IRF3的核迁移 | 第73页 |
·CA16的3C蛋白与RIG-Ⅰ存在相互作用 | 第73-74页 |
·CA16的3C蛋白阻止了RIG-Ⅰ与IPS-1的相互作用 | 第74-75页 |
·讨论 | 第75-76页 |
5 实验四 RIG-Ⅰ对HIV非编码区识别的研究 | 第76-83页 |
·材料 | 第76-77页 |
·细胞和质粒 | 第76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76-77页 |
·方法 | 第77-79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77页 |
·PCR反应 | 第77-78页 |
·PCR产物电泳及回收 | 第78页 |
·RNA的体外转录及纯化 | 第78页 |
·生物素标记合成的RNA | 第78页 |
·细胞转染 | 第78页 |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第78页 |
·IRF-3二聚化分析 | 第78页 |
·IRF3核迁移试验 | 第78-79页 |
·RIG-Ⅰ和RNA结合试验 | 第79页 |
·结果 | 第79-82页 |
·PCR扩增HIV的UTR的电泳结果 | 第79-80页 |
·HIV的UTR可以激活RIG-Ⅰ | 第80页 |
·EV71和CA16的UTR对IRF-3激活的效应 | 第80-81页 |
·RIG-Ⅰ可以与体外转录的UTR结合 | 第81-82页 |
·讨论 | 第82-83页 |
6 实验五 HIV蛋白酶抑制RIG-Ⅰ介导IFN-β诱导作用的研究 | 第83-91页 |
·材料 | 第83-84页 |
·细胞和质粒 | 第83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83-84页 |
·方法 | 第84-86页 |
·质粒的构建 | 第84-85页 |
·质粒大量提取 | 第85页 |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第85页 |
·IRF3核迁移试验 | 第85-86页 |
·免疫共沉淀试验 | 第86页 |
·结果 | 第86-90页 |
·PCR扩增HIV的蛋白酶基因片段的电泳结果 | 第86-87页 |
·HIV的蛋白酶抑制RIG-Ⅰ诱导的IFN-β的启动子活性 | 第87页 |
·HIV的蛋白酶抑制RIG-Ⅰ诱导的IRF3的核迁移 | 第87-88页 |
·HIV的蛋白酶与RIG-Ⅰ存在相互作用 | 第88-89页 |
·HIV的蛋白酶阻止了RIG-Ⅰ与IPS-1的相互作用 | 第89-90页 |
·讨论 | 第90-91页 |
7 结论 | 第91页 |
8 创新点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5页 |
作者简介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