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C80B 不锈钢运煤敞车简介 | 第15-16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散体力学数值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18-31页 |
| ·散体力学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连续介质力学 | 第18页 |
| ·非连续介质力学 | 第18-19页 |
| ·散体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19-22页 |
| ·Mohr-Coulomb 屈服准则 | 第19-20页 |
| ·Drucker-Prager 屈服准则 | 第20-22页 |
| ·颗粒流程序的基本原理 | 第22-27页 |
| ·颗粒模型及假设 | 第22-24页 |
| ·解决问题的途径 | 第24-25页 |
| ·力与位移定律 | 第25-27页 |
| ·散体与敞车接触分析 | 第27-30页 |
| ·散体与敞车接触的分类与特性 | 第27-28页 |
| ·散体与敞车面-面接触分析过程 | 第28-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散体对敞车静侧压力的数学模型 | 第31-45页 |
| ·考虑拱效应的散体静侧压力分析 | 第32-40页 |
| ·侧压力系数确定 | 第32-34页 |
| ·破裂面位置设定 | 第34-35页 |
| ·侧压力分析 | 第35-38页 |
| ·算例验证 | 第38-40页 |
| ·不同散体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0-41页 |
| ·参数分析 | 第41-44页 |
| ·内摩擦角的影响 | 第41-43页 |
| ·外摩擦角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散体对敞车静侧压力的数值模拟 | 第45-63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5-47页 |
| ·本构模型的参数分析 | 第45-46页 |
| ·散体与敞车的接触模拟 | 第46页 |
| ·边界条件及参数的设定 | 第46-47页 |
|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7-50页 |
| ·竖向位移响应分析 | 第47-48页 |
| ·不同散体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 ·不同测点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 ·有限元参数分析 | 第50-54页 |
| ·内摩擦角的影响 | 第50-52页 |
| ·外摩擦角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泊松比的影响 | 第53-54页 |
| ·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 第54-57页 |
| ·测点及坐标系设置 | 第54-55页 |
| ·具体参数设定 | 第55页 |
| ·颗粒生成方法 | 第55-56页 |
| ·总体静平衡判断标准 | 第56-57页 |
| ·离散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7-59页 |
| ·不同散体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 ·不同测点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 ·离散元参数分析 | 第59-60页 |
| ·内摩擦角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外摩擦角的影响 | 第60页 |
| ·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公式比较分析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5章 冲击载荷作用下散体对敞车动侧压力的数值模拟 | 第63-74页 |
| ·冲击阶段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 第63-65页 |
| ·冲击阶段离散元模型求解步骤 | 第63-64页 |
| ·冲击阶段颗粒和接触力变化状况 | 第64-65页 |
| ·冲击阶段离散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5-66页 |
| ·不同散体结果及分析 | 第65-66页 |
| ·不同测点结果及分析 | 第66页 |
| ·冲击阶段离散元参数分析 | 第66-73页 |
| ·冲击时间的影响 | 第66-69页 |
| ·加速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 ·内摩擦角的影响 | 第70-72页 |
| ·外摩擦角的影响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