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工格室+碎石桩双向增强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及沉降计算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31页 |
| ·复合地基概述 | 第14-15页 |
| ·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 | 第17-18页 |
| ·柔性桩复合地基 | 第18-19页 |
| ·刚性桩复合地基 | 第19-20页 |
| ·双向增强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 ·双向增强复合地基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双向增强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双向增强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 ·双向增强复合地基固结分析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 ·双向增强复合地基试验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8-31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本文研究思路 | 第29-31页 |
| 第2章 双向增强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 第31-60页 |
| ·概述 | 第31-32页 |
| ·双向增强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 | 第32-37页 |
| ·土工格室的作用机理 | 第32-33页 |
|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 | 第33-35页 |
| ·双向增强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 | 第35-37页 |
| ·双向增强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 第37-49页 |
| ·土工格室加筋垫层承载力计算 | 第37-39页 |
| ·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 第39-43页 |
| ·考虑固结效应的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 第43-47页 |
| ·土工格室+碎石桩双向增强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 第47-49页 |
| ·双向增强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时效分析 | 第49-58页 |
| ·初始桩土应力比计算 | 第49-53页 |
| ·考虑时效的桩土应力比计算 | 第53-57页 |
| ·算例分析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60页 |
| 第3章 双向增强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微分算子级数法 | 第60-89页 |
| ·概述 | 第60页 |
| ·向增强复合地基的变形机理 | 第60-62页 |
| ·向增强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模型 | 第62-66页 |
| ·基本假定 | 第64页 |
| ·微分方程组的建立 | 第64-66页 |
| ·微分算子级数法解答 | 第66-77页 |
| ·微分算子级数法 | 第66页 |
| ·微分算子级数法求解 | 第66-69页 |
| ·无限长梁解答及验证 | 第69-72页 |
| ·有限长梁解答及验证 | 第72-74页 |
| ·算例验证及分析 | 第74-77页 |
| ·参数取值探讨及分析 | 第77-87页 |
| ·参数取值探讨 | 第77-82页 |
| ·参数分析 | 第82-87页 |
| ·小结 | 第87-89页 |
| 第4章 双向增强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分步计算法 | 第89-117页 |
| ·概述 | 第89-90页 |
| ·分步计算思路 | 第90-91页 |
| ·基本假定 | 第90页 |
| ·分步计算思路 | 第90-91页 |
| ·分步计算法解答 | 第91-109页 |
| ·竖向荷载下土工格室梁挠度计算 | 第91-105页 |
| ·土工格室梁切向相对位移计算 | 第105-108页 |
| ·双向增强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 第108-109页 |
| ·算例验证及分析 | 第109-116页 |
| ·算例1 | 第109-112页 |
| ·算例2 | 第112-115页 |
| ·算例3 | 第115-116页 |
| ·小结 | 第116-117页 |
| 第5章 基于能量原理的双向增强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 第117-135页 |
| ·概述 | 第117页 |
| ·不考虑摩阻力的能量法解答 | 第117-123页 |
| ·能量原理概述 | 第117-119页 |
| ·弹性地基梁能量法解答 | 第119-123页 |
| ·考虑摩阻力的能量法解答 | 第123-128页 |
| ·基本假定 | 第124页 |
| ·计算模型 | 第124-125页 |
| ·控制方程的建立 | 第125-127页 |
| ·控制方程的求解 | 第127-128页 |
| ·算例验证及分析 | 第128-132页 |
| ·算例1 | 第128-130页 |
| ·算例2 | 第130-131页 |
| ·算例3 | 第131-132页 |
| ·三种方法对比分析 | 第132-133页 |
| ·小结 | 第133-135页 |
| 第6章 双向增强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 | 第135-160页 |
| ·概述 | 第135页 |
| ·相似理论 | 第135-138页 |
| ·相似理论基本知识 | 第135-136页 |
| ·相似理论的三大定理 | 第136页 |
| ·模型试验的相似准则 | 第136-138页 |
| ·室内模型试验方案 | 第138-146页 |
| ·模型试验相似条件 | 第139-141页 |
| ·模型试验装置 | 第141-142页 |
| ·模型试验材料选取 | 第142-144页 |
| ·模型试验仪器布置 | 第144-146页 |
| ·室内模型试验内容及方法 | 第146-158页 |
| ·单纯软土地基模型试验 | 第146-148页 |
| ·袋装砂井地基模型试验 | 第148-151页 |
| ·土工格室加筋复合地基模型试验 | 第151-153页 |
| ·碎石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 | 第153-155页 |
| ·土工格栅+碎石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 | 第155-156页 |
| ·土工格室+碎石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 | 第156-158页 |
| ·小结 | 第158-160页 |
| 第7章 试验成果分析 | 第160-184页 |
| ·概述 | 第160页 |
| ·静载试验成果分析 | 第160-164页 |
| ·应力测试成果分析 | 第164-176页 |
| ·孔隙水压力测试成果分析 | 第176-178页 |
| ·沉降计算理论验证 | 第178-181页 |
| ·小结 | 第181-18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84-1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9-206页 |
| 致谢 | 第206-207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207-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