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1-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理论概述 | 第15-21页 |
·食品质量安全 | 第15-17页 |
·食品质量安全概念 | 第15页 |
·食品质量安全的构成要素 | 第15-17页 |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 | 第17-18页 |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内涵 | 第17页 |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组成因子 | 第17-18页 |
·政府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必要性 | 第18-21页 |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 | 第18页 |
·政府部门处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核心地位 | 第18-19页 |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利于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 | 第19页 |
·食品市场的特殊性要求政府进行监管 | 第19-20页 |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保障公共物品属性的必要手段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政府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效能的实证分析 | 第21-27页 |
·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 第22-23页 |
·危机事件概述 | 第22页 |
·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08 年“三鹿”毒奶粉事件 | 第23-24页 |
·危机事件概述 | 第23页 |
·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天津市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三聚氰胺事件 | 第24-27页 |
·危机事件概述 | 第24-25页 |
·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问题 | 第25-27页 |
第四章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7-32页 |
·典型国家及地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验 | 第27-29页 |
·美国“多部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 | 第27-28页 |
·丹麦“单一部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 | 第28页 |
·欧盟区域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 | 第28-29页 |
·泰国高度集中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 | 第29页 |
·国际经验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启示 | 第29-32页 |
第五章 我国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2-39页 |
·我国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由卫生部门独立主管食品质量安全的工作阶段 | 第32页 |
·多部门分散监管的阶段 | 第32-33页 |
·一个部门统一协调,多部门共同监管的阶段 | 第33页 |
·我国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脱节、重复,权责混乱 | 第34页 |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失职现象较为严重 | 第34页 |
·监管缺乏时效性,监管法律不健全 | 第34-35页 |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量较为单一 | 第35页 |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透明度不高 | 第35-36页 |
·我国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分段、多头监管模式,缺少统一协调机构 | 第36页 |
·缺乏监管失职责任追究制度 | 第36页 |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和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性 | 第36-37页 |
·对市场监管多元主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第37页 |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监督力度不够 | 第37-39页 |
第六章 加强我国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39-46页 |
·建立单一部门按食品类别全程监管的模式 | 第39-40页 |
·单一部门全程监管是一种现代管理模式 | 第39-40页 |
·构建权威高效的食品质量安全协调机构 | 第40页 |
·加强监管强制力,设立食品质量安全警察 | 第40-41页 |
·实行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连坐制” | 第41-42页 |
·加快食品质量安全法制建设 | 第42-43页 |
·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 | 第42页 |
·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违法者的惩罚力度 | 第42-43页 |
·加快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的建设 | 第43页 |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对食品质量进行监管 | 第43-44页 |
·健全公众参与的社会性监管制度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