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综述 | 第9-10页 |
·写作思路和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网络文化的概述 | 第11-18页 |
·网络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 第11-12页 |
·网络和文化 | 第11页 |
·网络文化的内涵 | 第11-12页 |
·网络文化的特征 | 第12页 |
·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参与网络文化的人数 | 第12-13页 |
·网络文化的具体表现 | 第13-14页 |
·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的关联 | 第14-18页 |
·网络学习 | 第15页 |
·网络娱乐 | 第15页 |
·网络互动 | 第15-16页 |
·网络资讯 | 第16页 |
·网络交易 | 第16-18页 |
第三章 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 第18-24页 |
·网络文化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 | 第18-19页 |
·实现固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形成海量教育资源 | 第18页 |
·实现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不断充实教育资源 | 第18页 |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展现,不断开拓教育资源 | 第18-19页 |
·网络文化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 | 第19-20页 |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更为生动 | 第19-20页 |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更生活化 | 第20页 |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更易沟通 | 第20页 |
·网络文化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覆盖面 | 第20-21页 |
·将各种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融为一体 | 第20-21页 |
·将不同地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融为一体 | 第21页 |
·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的限制 | 第21页 |
·将社会、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融为一体 | 第21页 |
·网络文化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 第21-22页 |
·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 第21-22页 |
·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改进的及时性 | 第22页 |
·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第22页 |
·网络文化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前景 | 第22-24页 |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社会现象 | 第22-23页 |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研究课题 | 第23页 |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研究方向 | 第23-24页 |
第四章 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24-36页 |
·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提出挑战 | 第24-28页 |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 第24页 |
·暴力色情网络游戏冲击 | 第24-25页 |
·黄色、灰色和黑色网络文化的侵害 | 第25-27页 |
·道德相对主义和网络违法犯罪的冲击 | 第27-28页 |
·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挑战 | 第28-29页 |
·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理念的挑战 | 第28页 |
·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地位的挑战 | 第28-29页 |
·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挑战 | 第29页 |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提出挑战 | 第29-32页 |
·对大学生价值信念的挑战 | 第29-30页 |
·对大学生法律道德的挑战 | 第30页 |
·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挑战 | 第30-31页 |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挑战 | 第31页 |
·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挑战 | 第31-32页 |
·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提出挑战 | 第32-33页 |
·对枯燥乏味的教育内容提出挑战 | 第32页 |
·对封闭自守的教育内容提出挑战 | 第32页 |
·对表现单一的教育内容提出挑战 | 第32-33页 |
·对脱离学生生活的教育内容提出挑战 | 第33页 |
·对脱离网络文化的教育内容提出挑战 | 第33页 |
·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提出挑战 | 第33-34页 |
·对投入不足的网络载体提出挑战 | 第33页 |
·对管理不良的网络载体提出挑战 | 第33-34页 |
·对内容单一的网络载体提出挑战 | 第34页 |
·对版式落后的网络载体提出挑战 | 第34页 |
·对使用率低的网络载体提出挑战 | 第34页 |
·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提出挑战 | 第34-36页 |
·对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提出挑战 | 第34-35页 |
·对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提出挑战 | 第35页 |
·对防、堵、管的教育方法提出挑战 | 第35页 |
·对实践不足的教育方法提出挑战 | 第35页 |
·对新瓶装旧酒的教育方法提出挑战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36-50页 |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 | 第36-37页 |
·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增强红色、蓝色网络文化的吸引力 | 第36页 |
·提高网络信息监控能力,及时发现薄弱环节 | 第36-37页 |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和惩戒机制,规范网络行为 | 第37页 |
·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的教育,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 第37页 |
·增强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 第37-41页 |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理念 | 第38-39页 |
·高标准选拔新进思想政治教育者 | 第39页 |
·提高已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 第39-40页 |
·建立完善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40-41页 |
·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 第41-45页 |
·加强政治观、自由观等观念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 第41-43页 |
·提高大学生网商,增强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 | 第43页 |
·加强网络法律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 第43-44页 |
·磨砺意志、培育自律型人格、“慎独”精神,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 | 第44-45页 |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 第45-46页 |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要与时俱进 | 第45页 |
·思想政治教育要汲取外国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 | 第45页 |
·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 | 第45-46页 |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关注大学生生活和网络文化热点、焦点 | 第46页 |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优势 | 第46-48页 |
·增加建设网络载体的经费投入 | 第46-47页 |
·加强网络载体的管理 | 第47页 |
·网络载体的建设要坚持的原则 | 第47-48页 |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 第48-50页 |
·采用生动、交互、实践的教育方法 | 第48页 |
·采用有效预防、区分对待的教育方法 | 第48页 |
·采用疏堵结合、适时应务的教育方法 | 第48-49页 |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的教育方法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