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黄土的基本性质 | 第10-13页 |
| ·黄土的地质特征 | 第11页 |
| ·黄土的成因 | 第11-12页 |
| ·黄土的地层划分 | 第12页 |
| ·黄土的微结构特征 | 第12页 |
| ·黄土的节理特征 | 第12-13页 |
| ·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13页 |
| ·黄土隧道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黄土地下洞室设计理论研究 | 第14页 |
| ·黄土洞室围岩压力机理 | 第14页 |
| ·黄土洞室围岩压力的分布规律 | 第14-15页 |
| ·黄土洞室围岩压力的影响因素 | 第15页 |
| ·黄土隧道研究成果简述 | 第15-20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现场监控量测 | 第21-28页 |
| ·依托工程概况 | 第21页 |
| ·监测目的 | 第21-22页 |
| ·监测内容与方法 | 第22-28页 |
| ·监测内容及方案 | 第22-23页 |
| ·监测仪器的基本要求 | 第23-24页 |
| ·常用传感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 | 第24-26页 |
| ·传感器的现场埋设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现场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28-55页 |
| ·第1试验段(有系统锚杆段)初期支护阶段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 ·净空收敛 | 第28-29页 |
| ·拱部下沉 | 第29-30页 |
| ·喷射混凝土应力 | 第30-31页 |
| ·格栅拱架应力 | 第31-33页 |
| ·纵向连接筋应力 | 第33-35页 |
| ·锚杆轴力 | 第35-36页 |
| ·第1试验段(有系统锚杆段)二次衬砌阶段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 ·接触压力 | 第36-37页 |
| ·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 | 第37-39页 |
| ·二次衬砌净空收敛 | 第39-40页 |
| ·第2试验段(无系统锚杆段)初期支护阶段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 ·净空收敛 | 第40-41页 |
| ·拱部下沉监测 | 第41-42页 |
| ·喷射混凝土应力 | 第42-43页 |
| ·格栅拱架应力 | 第43-45页 |
| ·纵向连接筋应力 | 第45-46页 |
| ·第2试验段(无系统锚杆段)二次衬砌阶段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 ·接触压力 | 第46-47页 |
| ·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 | 第47-50页 |
| ·二次衬砌净空收敛 | 第50页 |
| ·两个试验段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55页 |
| 第四章 数值仿真分析 | 第55-64页 |
| ·有限元基本原理 | 第55-56页 |
| ·施工过程模拟方法及其MIDAS/GTS实现 | 第56-58页 |
| ·模拟计算方法选取 | 第56页 |
| ·隧道施工过程模拟的原理 | 第56-57页 |
| ·隧道施工过程的MIDAS/GTS实现 | 第57-58页 |
| ·计算假定及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58-59页 |
| ·计算假定 | 第58页 |
| ·计算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58-59页 |
|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 ·初期支护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 ·二次衬砌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2-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64-67页 |
| 1.主要结论 | 第64-66页 |
| 2.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