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构造论文

气缸套疲劳寿命预测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8页
第1章 绪论第8-18页
   ·引言第8页
   ·气缸套的失效形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第8-12页
     ·气缸套的失效形式第8-11页
     ·气缸套失效的主要影响因素第11-12页
   ·内燃机零部件疲劳寿命研究的发展和现状第12-16页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6-18页
     ·研究内容第16-17页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2章 气缸套疲劳寿命预测分析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第18-31页
   ·热应力分析的理论基础第18-20页
     ·热弹性理论的基本方程第18-19页
     ·热弹性方程的求解第19-20页
   ·疲劳寿命的理论依据第20-30页
     ·疲劳概述第20页
     ·疲劳寿命及分类第20-22页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第22-25页
     ·平均应力修正方法第25-27页
     ·疲劳累计损伤理论第27-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缸套组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的确定第31-41页
   ·缸套组件几何模型的建立第31-32页
     ·缸套组件分析模型的简化第31-32页
   ·气缸套等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2-36页
     ·气缸套等有限元网格的划分第32-36页
     ·零件的基本参数第36页
   ·边界条件的确定第36-40页
     ·螺栓预紧力的确定第36-38页
     ·活塞侧推力的确定第38-40页
     ·位移约束及其他边界条件第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气缸套温度场计算分析第41-52页
   ·热边界条件第41-46页
     ·缸内换热系数计算第41-43页
     ·缸内换热系数的分布第43-45页
     ·剩余热边界条件第45-46页
   ·气缸套温度场分布及分析第46-51页
     ·气缸套整体温度场分布第47-49页
     ·气缸套等温线及温度梯度线第49-50页
     ·气缸套沿轴线内外表面温差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5章 气缸套热—结构耦合计算分析第52-62页
   ·边界条件的确定第52-54页
     ·缸盖螺栓预紧力第52页
     ·活塞侧推力第52页
     ·缸内气体爆发压力第52-53页
     ·接触关系的确定第53页
     ·位移约束及其他边界条件第53-54页
   ·气缸套等应力云图分布及分析第54-57页
     ·气缸套应力分布云图第54-56页
     ·机体、气缸垫等应力分布云图第56-57页
   ·气缸套等变形云图分布及分析第57-61页
     ·气缸套变形云图分布第58-60页
     ·机体、气缸垫等位移云图分布第60-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6章 气缸套疲劳寿命分析第62-68页
   ·疲劳分析的内容和方法第62-63页
   ·气缸套材料的 S-N 曲线第63-64页
   ·疲劳分析结果第64-67页
     ·疲劳寿命分析结果第64-66页
     ·气缸套安全系数分析结果第66-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7章 气缸套扩缸分析第68-72页
   ·气缸套的结构变化第68页
   ·热—结构耦合分析结果对比第68-69页
     ·应力云图分布比较第68-69页
     ·位移云图分布比较第69页
   ·疲劳分析结果对比分析第69-71页
     ·疲劳寿命分析结果对比第70页
     ·安全系数分析结果对比第70-71页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8章 总结和展望第72-74页
   ·总结第72-73页
     ·结论和进展第72页
     ·主要创新点第72-73页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致谢第77-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压共轨柴油机燃用醇类柴油的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
下一篇:黄连木籽生物燃料发动机颗粒生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