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7页 |
(二)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三) 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条件 | 第10-14页 |
(一)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0-11页 |
(二)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产生的理论条件 | 第11-12页 |
(三)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 | 第12-14页 |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及构建 | 第14-21页 |
(一)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考察分析 | 第14-15页 |
(二) 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 | 第15-18页 |
1.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演绎 | 第15-16页 |
2.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东方社会结构特点 | 第16-17页 |
3. 亚细亚在内的农村公社所有制 | 第17-18页 |
(三)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 第18-21页 |
1.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内核 | 第18-19页 |
2.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形成 | 第19-21页 |
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第21-27页 |
(一) 恩格斯对东方社会理论的完善 | 第21-22页 |
(二) 苏共对东方社会理论的新发展 | 第22-24页 |
1. 列宁对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 | 第22-23页 |
2. 斯大林对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 | 第23-24页 |
(三) 中共对东方社会理论的再认识 | 第24-27页 |
1. 特殊的历史环境决定革命道路的特殊性 | 第25页 |
2. 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经济建设的特殊性 | 第25-27页 |
四、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 第27-34页 |
(一)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对中国的启迪 | 第27-28页 |
(二)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东方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30-31页 |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时代诠释 | 第31-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作者简介 | 第3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