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6页 |
| (一)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1. 学术价值 | 第10页 |
| 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 关于同盟军组建的原因 | 第11页 |
| 2. 关于察哈尔抗日的全过程 | 第11-12页 |
| 3. 关于某些派别与察哈尔抗日的关系 | 第12-13页 |
| 4. 关于某人与同盟军的关系 | 第13页 |
| 5. 关于同盟军的失败原因 | 第13-14页 |
| (三) 研究方案 | 第14-16页 |
| 1.研究目标 | 第14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3.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 一、 历史背景 | 第16-25页 |
| (一) 日本的侵华政策 | 第16-17页 |
| (二) 国民党当局对日寇消极抵抗 | 第17-18页 |
| (三) 广大爱国将士奋起反抗日寇侵略 | 第18-22页 |
| 1. 东北义勇军 | 第18-20页 |
| 2. 一二八淞沪抗战 | 第20-21页 |
| 3. 长城抗战 | 第21-22页 |
| (四) 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 第22-25页 |
| 二、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兴起的原因 | 第25-48页 |
| (一) 察哈尔地区概况 | 第25-27页 |
| 1. 察哈尔地区的行政沿革 | 第25-26页 |
| 2. 察哈尔地区的社会状况 | 第26-27页 |
| (二) 冯玉祥的抗日夙愿 | 第27-31页 |
| (三) 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 | 第31-36页 |
| (四) 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推动 | 第36-39页 |
| (五) 蒋介石及国民党各派系的态度 | 第39-45页 |
| 1.蒋介石对抗日同盟军的阻挠 | 第39-41页 |
| 2.冯玉祥旧部将领的态度 | 第41-43页 |
| 3.胡汉民等人对于抗日同盟军的支持 | 第43-45页 |
| (六) 国际环境对组建抗日同盟军产生的影响 | 第45-48页 |
| 1.苏联方面对于抗日同盟军的态度 | 第45-46页 |
| 2.欧美对日寇侵略中国的消极态度客观上促进了同盟军的建立 | 第46-48页 |
| 三、 对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兴起的评价 | 第48-52页 |
| (一) 积极意义 | 第48-50页 |
| (二) 不足之处 | 第50-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附录一 | 第58-60页 |
| 附录二 | 第60-63页 |
| 后记 | 第63-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