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旅游小城镇特色构建研究--以古北水镇总体规划为例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7-8页 |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8-9页 |
| ·研究框架 | 第9-10页 |
| ·国内外相关理论 | 第10-14页 |
| ·旅游小城镇 | 第10页 |
| ·城镇特色构建 | 第10-11页 |
| ·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旅游 | 第11-14页 |
| 第2章 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概况 | 第14-21页 |
| ·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条件 | 第14-16页 |
| ·依托文化遗产资源 | 第14页 |
| ·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 | 第14-15页 |
| ·具备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 | 第15-16页 |
| ·旅游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 第16-17页 |
| ·旅游资源面临严重威胁 | 第16-17页 |
| ·对城镇规划不够重视 | 第17页 |
| ·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不足 | 第17页 |
| ·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 ·遗产保护的制约因素 | 第17-18页 |
| ·遗产保护的促进因素 | 第18-19页 |
| ·旅游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 | 第19-20页 |
| ·利用文化遗产资源 | 第19页 |
| ·挖掘特色文化 | 第19页 |
| ·发展特色产品 | 第19-20页 |
| ·打造特色形象 | 第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3章 旅游小城镇的特色分析 | 第21-31页 |
| ·旅游小城镇特色构成的基本要素 | 第21-25页 |
| ·环境要素 | 第21-22页 |
| ·文化要素 | 第22-23页 |
| ·行为要素 | 第23-25页 |
| ·旅游小城镇特色的形成方式 | 第25-26页 |
| ·自然演变 | 第25页 |
| ·人工塑造 | 第25-26页 |
| ·旅游小城镇特色的体现方式 | 第26-30页 |
| ·空间环境 | 第26-27页 |
| ·文化产品 | 第27-29页 |
| ·旅游活动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4章 旅游小城镇特色构建的规划方法 | 第31-57页 |
| ·城镇特色构建的规划原则 | 第31-32页 |
| ·保护原则 | 第31页 |
| ·本土原则 | 第31页 |
| ·人本原则 | 第31页 |
| ·“软硬”规划层面结合 | 第31-32页 |
| ·软性规划层面城镇特色的确立 | 第32-40页 |
| ·区域条件下的城镇职能 | 第32页 |
| ·具象和抽象的城镇形象 | 第32-35页 |
| ·满足文化和旅游需求的城镇功能 | 第35-39页 |
| ·经营和服务理念下的模式选择 | 第39-40页 |
| ·硬性规划层面城镇特色空间营造 | 第40-54页 |
| ·城镇形态 | 第40-45页 |
| ·风貌控制 | 第45-46页 |
| ·线性空间营造 | 第46-50页 |
| ·节点空间营造 | 第50-52页 |
| ·细节表达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 第5章 案例——“古北水镇”规划 | 第57-80页 |
| ·古北水镇特色构成的要素分析 | 第57-64页 |
| ·古北水镇概况 | 第57页 |
| ·自然和人文资源基础 | 第57-63页 |
| ·资源优势解读 | 第63-64页 |
| ·古北水镇特色构建规划原则 | 第64-65页 |
| ·继承和发扬并重 | 第64页 |
| ·保护与发展并重 | 第64页 |
| ·主体和环境并重 | 第64-65页 |
| ·古北水镇的特色定位 | 第65-70页 |
| ·旅游职能与文化职能 | 第65-66页 |
| ·古北水乡的城镇形象 | 第66页 |
| ·“一站式”服务理念下的功能划分 | 第66-70页 |
| ·古北水镇特色空间的营造 | 第70-78页 |
| ·山水格局下的城镇形态 | 第70-71页 |
| ·遗产及地域影响下的城镇风貌 | 第71-73页 |
| ·层次性和序列性的空间表达 | 第73-77页 |
| ·细节体现特色 | 第77-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附录 | 第85-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