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图表索引 | 第12-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7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选题依据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31页 |
·边坡问题 | 第19-27页 |
·土的风蚀问题 | 第27-31页 |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工作量 | 第34-37页 |
·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35-37页 |
第2章 交河故城的地质环境特征 | 第37-48页 |
·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 第37-44页 |
·地形地貌 | 第37-39页 |
·地层岩性 | 第39-40页 |
·地质构造 | 第40-41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1-44页 |
·地震活动 | 第44页 |
·气候环境特征 | 第44-48页 |
·风的特征 | 第45-46页 |
·降雨特征 | 第46-47页 |
·温度特征 | 第47-48页 |
第3章 交河故城边坡土体工程特性实验研究 | 第48-71页 |
·样品采取 | 第48-49页 |
·物理性质 | 第49-53页 |
·颗粒分析 | 第49-50页 |
·含水率 | 第50-51页 |
·界限含水率 | 第51页 |
·密度 | 第51-53页 |
·渗透性 | 第53页 |
·力学性质 | 第53-59页 |
·抗压抗拉强度 | 第54-56页 |
·剪切强度 | 第56-57页 |
·声波测试 | 第57-59页 |
·微结构分析 | 第59-66页 |
·微结构观测 | 第59-61页 |
·能谱测试 | 第61-65页 |
·微结构特征参数 | 第65-66页 |
·风蚀实验 | 第66-69页 |
·实验装置 | 第66-67页 |
·实验方案 | 第67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4章 交河故城边坡差异性风蚀效应的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 | 第71-90页 |
·边坡差异风蚀效应概念的提出 | 第71-72页 |
·边坡差异性风蚀效应的形成条件分析 | 第72-75页 |
·气候条件 | 第73-74页 |
·地形地貌条件 | 第74页 |
·岩性条件 | 第74-75页 |
·边坡差异风蚀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5-90页 |
·宏观影响因素 | 第76-82页 |
·微观影响因素 | 第82-90页 |
第5章 差异性风蚀效应作用下交河故城边坡的演化模式与机理分析 | 第90-111页 |
·演化模式 | 第90-96页 |
·拉裂→倾倒模式 | 第92-93页 |
·压致拉裂→滑落模式 | 第93-95页 |
·复合模式 | 第95-96页 |
·演化机理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主要方法 | 第96-100页 |
·演化机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6-97页 |
·演化机理的研究方法 | 第97-100页 |
·差异性风蚀效应作用下交河故城边坡的演化机理分析 | 第100-110页 |
·定性分析 | 第100-103页 |
·定量分析 | 第103-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6章 差异性风蚀效应作用下交河故城边坡外挑块体的稳定性评价 | 第111-126页 |
·概述 | 第111页 |
·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111-113页 |
·降雨对边坡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地震对边坡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 第113页 |
·稳定性评价所采用的方法 | 第113-122页 |
·极限平衡分析 | 第114-117页 |
·有限元分析 | 第117-122页 |
·稳定性评价 | 第122-126页 |
·定性分析 | 第122页 |
·极限平衡分析结果 | 第122-123页 |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123-125页 |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26-129页 |
·主要结论 | 第126-12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0页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