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格局优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8页 |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研究 | 第17-21页 |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分异研究 | 第21-23页 |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 第23-26页 |
·结论性评述 | 第26-28页 |
3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 第28-37页 |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 第28-31页 |
·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全 | 第28-29页 |
·旅游资源品位高、垄断性强 | 第29-30页 |
·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 第30页 |
·政策环境优越 | 第30页 |
·旅游业后发优势突出 | 第30-31页 |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劣势 | 第31-34页 |
·区位偏僻,可进入性较差 | 第31-32页 |
·资金短缺,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 第32页 |
·开发深度不够,产品结构单一 | 第32-33页 |
·盲目开发,缺乏科学的区域性旅游规划 | 第33页 |
·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形象不够突出 | 第33-34页 |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机遇 | 第34-35页 |
·国内外旅游业的大发展 | 第34页 |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 第34页 |
·产业发展比较机遇 | 第34-35页 |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可能面临的威胁 | 第35-37页 |
·自然衰败 | 第35页 |
·人为破坏 | 第35-36页 |
·人文环境恶化 | 第36-37页 |
4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 第37-55页 |
·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 第37-45页 |
·主要景区建设分析 | 第37-42页 |
·旅游景区开发水平分析 | 第42-45页 |
·旅游客源分析 | 第45-49页 |
·旅游业发展水平分析 | 第49-52页 |
·旅游收入 | 第49-50页 |
·旅行社 | 第50-51页 |
·旅游饭店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5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格局的优化分析 | 第55-77页 |
·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 第55-58页 |
·凝聚态的旅游资源分布类型 | 第55-56页 |
·省区之间旅游资源绝对量的分布不均衡性 | 第56页 |
·高度集中于“Y”型区域 | 第56-57页 |
·高度集中于铁路线等交通线附近 | 第57-58页 |
·省会级城市附近地区较多 | 第58页 |
·旅游功能区划 | 第58-65页 |
·青藏宗教文化及高原生态旅游区 | 第59-60页 |
·远西北新内蒙荒漠草原民族风情旅游区 | 第60-62页 |
·近西北陕甘宁古都帝陵丝路民族风情旅游区 | 第62-63页 |
·远西南滇黔桂奇山异水民族风情旅游区 | 第63-64页 |
·近西南川渝名山峡谷天府之国民族风情旅游区 | 第64-65页 |
·开发重点(旅游组团) | 第65-70页 |
·精品旅游线路 | 第70-77页 |
·四川旅游亚区 | 第70页 |
·贵州旅游亚区 | 第70-71页 |
·广西旅游亚区 | 第71-72页 |
·陕西旅游亚区 | 第72页 |
·宁夏旅游亚区 | 第72页 |
·新疆旅游亚区 | 第72-73页 |
·内蒙古旅游亚区 | 第73页 |
·西藏旅游亚区 | 第73-74页 |
·青海旅游亚区 | 第74-75页 |
·甘肃旅游亚区 | 第75页 |
·云南旅游亚区 | 第75-76页 |
·重庆旅游亚区 | 第76-77页 |
6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格局优化的对策措施 | 第77-81页 |
·实施旅游非均衡开发战略 | 第77-78页 |
·深度开展区域旅游合作 | 第78页 |
·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 | 第78-79页 |
·明确合理的区域分工 | 第79-80页 |
·改善旅游交通条件 | 第80-81页 |
7 结语 | 第81-83页 |
·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取得的主要进展 | 第82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