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 第9-22页 |
| 1 引言 | 第9-10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父亲教养方式的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应对方式的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 ·父亲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 第17-19页 |
| 3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19-22页 |
| ·问题提出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与假设 | 第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 ·研究过程 | 第20-22页 |
| 第二部分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问卷的编制 | 第22-34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2 预试性调查 | 第22-25页 |
| ·问卷项目的收集 | 第22-23页 |
| ·初始问卷的编制 | 第23页 |
| ·预试 | 第23-25页 |
| 3 正式调查研究 | 第25-3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 ·项目分析 | 第26-27页 |
|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7-30页 |
|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31-33页 |
| 4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部分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特点的基本特征 | 第34-37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 3 结果 | 第34-36页 |
| ·父亲教养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 第34-35页 |
| ·父亲教养方式在父亲受教育水平上的差异比较 | 第35-36页 |
| ·父亲教养方式在家庭来源上的差异比较 | 第36页 |
| 4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部分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基本特点 | 第37-40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38-39页 |
| ·应对方式总体比较情况 | 第38页 |
| ·应对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 第38-39页 |
| 4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五部分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 第40-45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 ·被试 | 第40页 |
| ·研究工具 | 第40页 |
| ·统计方法 | 第40-41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41-43页 |
|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41页 |
|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应对方式各维度间的回归分析 | 第41-43页 |
| 4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六部分 讨论 | 第45-51页 |
| 1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问卷的编制 | 第45-46页 |
|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结构建构 | 第45页 |
|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问卷的信效度 | 第45-46页 |
| 2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特点分析 | 第46-47页 |
|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父亲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分析 | 第46页 |
| ·父亲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来源在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 3 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分析 | 第47-48页 |
| 4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探讨 | 第48-51页 |
| 第七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51-54页 |
| 1 结论 | 第51-52页 |
| 2 创新 | 第52页 |
| 3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2-53页 |
| 4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附录一 开放式问卷调查表 | 第56-57页 |
| 附录二 访谈、开放式问卷及结合文献共收集到的项目(节选) | 第57-58页 |
| 附录三 最终形成的正式问卷(节选) | 第58-59页 |
| 后记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