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概述 | 第9-15页 |
一、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概念 | 第9-10页 |
二、证据开示的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一) 平等武装、控辩平衡 | 第10-11页 |
(二) 公正审判理论 | 第11页 |
(三) 追求真实发现下的司法公正理论 | 第11-12页 |
三、证据开示的价值 | 第12-15页 |
(一) 证据开示制度sss有利于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 | 第12-13页 |
(二) 证据开示制度有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 | 第13-14页 |
(三) 证据开示制度有利于在刑事诉讼中贯彻人权保护的政策,实现人权保护的目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国外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比较研究 | 第15-23页 |
一、英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15-17页 |
(一) 控方的证据开示义务 | 第15-16页 |
(二) 辩方的证据开示义务 | 第16-17页 |
(三) 侦查官员保存证据的义务 | 第17页 |
(四) 证据开示的司法审查 | 第17页 |
二、美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17-19页 |
(一) 控方的证据开示义务 | 第18页 |
(二) 辩方的证据开示义务 | 第18-19页 |
(三) 违反证据开示规定的责任 | 第19页 |
三、意大利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19-21页 |
四、日本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建立证据开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3-32页 |
一、我国建立证据开示的必要性 | 第23-30页 |
(一) 我国的阅卷制度存在诸多缺陷 | 第23-27页 |
(二) 我国控辩双方取证能力的巨大失衡需要证据开示调整 | 第27-28页 |
(三) 我国刑事案件激增的现状要求建立证据开示 | 第28-29页 |
(四) 我国建立证据开示是适应国际刑事诉讼发展的需要 | 第29-30页 |
二、我国建立证据开示的可行性 | 第30-32页 |
(一) 证据开示的研究为该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 第30页 |
(二) 民事诉讼的证据交换及日本的证据开示制度提供了经验借鉴 | 第30页 |
(三) 证据开示的试点为该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证据开示制度的设想 | 第32-42页 |
一、证据开示的原则 | 第32-33页 |
二、证据开示的具体制度设计 | 第33-41页 |
(一) 证据开示的主体 | 第33-36页 |
(二) 证据开示的时间 | 第36-37页 |
(三) 证据开示的程序、方式和地点 | 第37-38页 |
(四) 证据开示的范围 | 第38-40页 |
(五) 证据开示的保障 | 第40-41页 |
三、证据开示辅助制度的建设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